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民居的结构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中国民居的结构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民居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民居建筑是传统建筑中的一种类型,在传统建筑中,民居的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形式也最丰富。正是因为民居分布于全国各地,同时由于各地的历史传统、生活习俗、审美爱好以及其自然条件、地理环境的不同,使得各地民居在平面布局、结构方式、造型装饰等方面也就各不相同,呈现出淳朴自然的各自特色。

一、传统民居的现状——形态结构

我国传统建筑遗产十分丰富,不仅有雄伟庄严的宫殿、坛庙、陵墓、寺观等官式建筑,还有住宅、祠堂、会馆、书院等民间建筑。住宅是最基本的、最大量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建筑类型。为了区别于现在新住宅,我们把它称为传统民居或民居建筑。民居形态包括社会形态和居住形态。社会形态指民居的历史、文化、信仰、习俗和观念等社会因素所形成的特征。居住形态指民居的平面布局、结构方式和内外建筑形象所形成的特征。传统民居的特征在建筑上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1) 平面布局和环境特征。它是社会制度、家庭组织、习俗信仰和生产生活方式在民居中的体现。

2) 结构和外形特征。它映了气候、地理和材料、构造技术等对建筑的影响。

3) 装饰装修和细部特征。它是文化、习俗和审美意识在民居建筑内部和外观艺术上

的表现。

其中最为突出的五大民居类型是: 北京的“四合院”、陕北的“窑洞”、安徽的“古民居”和云南的“一颗印”,客家的“围龙屋”。

1. 北京的“四合院”

中国北方的住宅以北京的四合院最具有代表性。四合院作为北京的传统民居,在元代(公元1271–1368年)就已出现了。不过现存的四合院大多数是清代(公元1644–1911年)到20世纪30年代所建

的。

四合院的“四”字,表示的是东南西北四面;“合”是围在一起的意思。也就是说,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圈成的。里面的建筑布局,在封建宗法礼教的支配下,按着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四合院是个统称,由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以及方位的不同,从空间组合来讲有大四合院、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

四合院中除大门与外界向通之外,一般都不对外开窗户,即使开窗户也只有南房为了采光,在南墙上离地很高的地方开小窗。因此,只要关上大门,四合院内便形成一个封闭式的小环境。住在四合院里的人不常与周围的邻居来往。在小院里,一家人过着日子,与世无争。可以说,四合院是在历史的洪流中,在动荡的社会风云里,北京人所寻觅到的一个安详恬静的安乐窝。一代代的北京人就在这数也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四合院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2. 陕北的“窑洞”

很久以前, 风从遥远的北方把黄土带到中国的西北高原,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于是就形成了陕北这块面积广阔、土层绵厚的黄土地。在这片土地上,自从有了人,便有了窑洞。而这些窑洞正是黄帝子孙繁衍、生息、创造灿烂文化的地方。

位于黄河中游、属黄土高原丘陵的沟壑区的延安地区,无论是城镇或乡村,时至今日,

窑洞仍是人们最主要的居住形式。我从小就知道有窑洞,然而只有最近去了一趟延安地区,并在最原始的土窑洞里住过几天以后,才算真正对窑洞有了了解。人类的居室大都因地制宜而营造, 在黄土高原表现得尤为突出。黄土高原的土崖畔上,正是开掘洞窟的天然地形。土窑洞省工省力,冬暖夏凉, 十分适宜居住生活。早在新石器时代, 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就在以黄土层为壁体的土穴上, 用木架和草泥建造简单的穴居和浅穴居, 并逐渐形成聚落。

陕北窑洞有靠山土窑、石料接口土窑、平地石砌窑多种,一般城市里以石、砖窑居多,而农村则多是土窑或石料接口土窑。陕北窑洞以靠山窑为最典型。它们是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往往数洞相连,

或上下数层,有的在洞内加砌砖券或石券,以防止泥土崩溃,或在洞外砌砖墙,以保护崖面。规模较大的在崖外建房屋,组成院落,成为靠崖窑院。

3. 安徽的“古民居”

古代徽州建筑在成型的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显示出较鲜明的区域特色,在造型,功能,装饰,结体诸多方面自成一格。明中叶以后,随着徽州缙绅和商业集团势力的崛起,徽派园林和宅居建筑亦同步跨出徽州本土,在江南江北各大城镇扎根落户,如江苏的扬州,金陵,浙之的杭州,金华,江西的景德镇等地,全年都是徽式建筑相对密集的城市。“徽派建筑“是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成熟的一大古建流派,它的工艺特征和造型风格主要体现在民居,祠庙,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物中,作为设计和实施者,江南民间的“徽州帮“匠师集团对这一流派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徽派建筑“风格最为鲜明的是传统民居,它集中地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徽式宅居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居形式(小型者以三合院式为多),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型家族生存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彩典雅大方。在装饰方面,徽州宅居的“三雕“之美令人叹为观止,青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建筑精美如诗,堪称徽式宅居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在徽式建筑中份量也颇重:祠有总祠,支祠之分,一般规模均较宏大,由山门,享堂,寝殿等多进集组而成,梁架雄伟,“三雕“绝妙,富丽堂皇。牌坊则以石质为主,有四柱五楼式,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形式等多种,造型雅致,散缀于各乡镇,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徽派建筑“今天仍然充满生机,在大江南北,徽式新建筑群时常可见。作为一个传统建筑流派,融古雅,简洁与富丽于一身的徽式建筑仍然保持着独有的艺术风采。

4. 云南的“一颗印”

在云南中部地区有许多这种形式的四合院住宅。它的正房有三间,左右各有两间耳房,前面临街一面是倒座,中间为住宅大门。四周房屋都是两层,天井围在中央,住宅外面都用高墙,很少开窗,整个外观方方整整,如一块印章,所以俗称为“一颗印”。这种正房三间、耳房四间、倒座深有八尺的住宅又称为:“三间四耳倒八尺”,在一颗印中最有代表性。在一颗印中,正房三间的底层中央一间多作客堂,为接待客人用,左右为主人卧室,耳房底层为厨房和猪、马牲畜栏圈,楼上正房中间为祭祀祖宗的祖堂或者是诵经供佛的佛堂,其余房间供住人和储存农作物等。

5. 客家的“围龙屋”

在岭南山区客家人聚居的村子里,人们随处可看到许多风格独具、古朴典雅的客家民居建筑:围龙屋、走马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客家围龙屋存世最多,也最为著名,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之为最具中国民居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围龙屋最早建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在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普通围龙屋占8亩、10亩,大的占地30 亩以上。一座围龙屋就是一座客家人巨大的堡垒。屋内卧室、厨房、大小厅堂及水井、猪圈、鸡窝、厕所、仓库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是中国封建自给自足生活的典型缩影。

与众多圆形转龙屋不同的是,河源的围龙屋是方形的,被称为“府第式”、“角楼”。其形制接近北方传统的“四合院”,其文化内涵更加深厚。在市郊东源县仙塘圩镇周围,保留较好的客家民居就达30多座。现这座被辟为客家民俗博物馆供游人参观的民居是河源围龙屋的典型代表。据记载,它建于乾隆17年(1749年),后经主人复修并扩建后栋,共66间房、24个厅、12个天井,算来这座民居的年龄已有250岁了。

仙塘这座围龙屋规模大,结构复杂,布局讲究。其中不仅有卧室、澡堂、书房、厨房,而且还有一个四层高的楼阁。来到楼阁,大家如果留意的话,可以注意到每一层四壁上都开有小方窗。也许有人产生

疑问,这么小的窗口采光不太吝啬了吗?我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它主要是防御外敌入侵的嘹望孔、射击孔,便于用土枪、土炮、弓箭等武器抗击来犯之敌。围龙屋如此设计,与当时客家人的处境有很大的关系:客家南迁入偏僻山区,受当地人的排挤和欺侮,为了一致对外,他们不得不聚族而居,不得不建造有防御功能城堡式的住宅。

围龙屋不论是圆是方,在建筑上都有其共同特点: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座落有序,布局规整。里面的厅堂、天井为中心设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适合几十人,上百人甚至几百人同居一室,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二、民居的明天——未来的发展

中国传统建筑体系以住房为主,其类型都以此为基本形式,中国传统建筑在封建礼制的影响下,建筑为木结构,都是以院落为单元.当今建筑材料的迅猛发展,城市建筑的创作生动体现出这一点。传统建筑材料受到多方面的挑战,各种各样的结构框架材料,都影响到了远离城市的乡村,在新建的农宅中已很少见到传统形式的住房,能见到的只是些\"古宅\"。这些年,由于建筑业的发展,农村与城市的联系也极为密切城市的建筑发展改变了多年遗留下来的传统建筑风格,取而代之的是砖混结构的\"方盒子\"组合成的\"新宅\这样的民居失去了建筑的精神和文化性。

一个地方的建筑与当地的自然,社会文化等因素的矛盾运动本身所需要并产生了这个区域所特有的建筑形式和风格.人们常说地区主义建筑的发展应该是以传统民居为基础的,因此传统民居是地方主义建筑的\"根\"。新的农村住宅以\"方盒子\"为主流、形式单一、呆板,这正是历史虚无主义存在的结果,这些虽然符合当今建筑的步伐,但是在文化方面并无创新,相反它抹杀了传统的民族文化。徐敬直指出\"有着流畅曲线和塑性美的古代造型将是应用新材料,新构造的中国未来建筑创作的基础.\"中国传统民居在高度发达的建筑技术的冲击下,已渐渐被遗忘。民居在城市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可以成为城市直接的景观资源,因而在许多城市中特别是历史名城中,城市规划都包含着历史街区和古建筑保护的专项规划。但90年代的大发展中,各城市中的所谓\"点-线-面\"的保护模式都已破坏,只有一些列入文物保护的作为城市孤岛被保留下来了,而

且越来越多是以\"新\"的民居逐渐改变了传统民居,破坏了传统遗留下

来的质朴的,融于自然的建筑风格,这一现象正体现了传统文化对民居影响作用的忽略问题。建筑应当与其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人们的意识观念想适应,人类发展的灵魂是文化,而建筑本身又是社会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方面体现,它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地方性建筑风格。

传统民居的精神和文化应当被继承和发展,也应赋予传统民居以生气,使之富有生命力,是其成为真正安全舒适,适应环境及使用方便的各类建筑空间环境,建筑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继承、创造、延续的产物,我们在建筑创作上应该借鉴民族的传统文化,吸取外来的精华。

传统建筑创作要“中而不古,新而不洋”,既就是为了追求和反映时代特征,又不洋化,也不抄袭和照搬传统建筑的新建筑风格,而是从西方高技术中吸取有利于我国传统建筑发展的经验技术,为我国传统特色服务。在这一思想文脉中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理解提高到一个新境界,我们应当据此把握时机,打破传统的束缚,探索新的空间,发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优势,保持文化内涵,走出传统建筑创新的正确发展之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