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案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2、结合注释疏通诗意,积累文言词语。 3、理清文章脉络,理解作者的情感。
学法指导:诗歌的理解应以有感情的反复朗读为前提,在读中理解感悟,此外还要结合写作背景来理解诗人的情感。 【助读资料】
1、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经同谷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整首诗表现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改变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学习内容】
一、自主学习、互检互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怒号.( ) 挂罥.( ) 沉塘坳.( ) 布衾.( ) 三重.茅( ) 广厦.( ) 大庇.( ) 突兀.( ) 2、本文作者 , 时期人,被后人尊称为 ,他的诗作被称为 。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设问导读、合作探究
1、借助课下注释疏通诗歌内容。把疑惑写在下面。
三、交流展示、精讲点拨
1、各小组以自己的方式翻译指定文句,下一组的组长先评价或纠错,之后再
翻译。
2、教师针对共性问题精讲点拨。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做得好又快) (一)必做题: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互检互测
二、设问导读、合作探究(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更何况聪明的你呢?赶快投入吧!)
1、诗人描写风的威势的动词有哪些?表达效果如何? 2、“归来倚仗自叹息”,你认为诗人叹息什么? 3、第三节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读了这首诗,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用诗中的句子描绘一下。 示例:舍己为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 (2) (3) 四、巩固练习、 1、按原文填空:
(1)抒发了作者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的的诗句是: , , 。 (2)写出了作者舍己为人、至死不悔的决心的诗句是: 、 。 (3)诗中写到生活贫困的两句是: (4)描写居住条件恶劣的句子是: 。 2、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 (2)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 (3)床头屋漏屋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
五、拓展延伸:
1、你还学过杜甫的哪些诗?把你认为很有名的句子写出至少三句来。
2、你还知道哪些忧国忧民的名句?试写出三句,并标明出处。
3、请展开想象,扩写诗歌的任意一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