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峨眉山景区低碳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峨眉山景区低碳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作者:刘力 杨枭 叶春东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5年第07期

低碳旅游景区建设可以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本文以峨眉山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景区开发现状,探讨景区低碳旅游发展策略。 一、选题背景及依据

近来,频发的雾霾一直是大众关注的热点。雾霾的俞发严重使得低碳生活的概念渐渐进入大众视野。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模式也需要随之转变。旅游向低碳游方向发展,是社会发展的过程,是物质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人们对自然环境开始关爱的表现。 二、峨眉山低碳旅游现状分析 (一)客流量高度集中,环境压力巨大

随着峨眉山旅游业的发展和游人数目的增加,游客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高度集中,给景区的环境承载力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二)旅游设施建设未考虑环境保护

在食宿方面,峨眉山其能源结构主要以电力为主;在交通运输方面,多以中巴旅游车为主,且数量逐年增加,未安置尾气净化装置,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游客众多,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活污水和固体废物污染。 (三)旅游方式带来严重环境问题

景区没有明令禁止私家车进入景区,这给景区带来了严重的尾气污染。景区提供食宿和游人用餐、生活方式,如使用一次性餐具、生活垃圾的处理、污水处理系统的滞后等都给景区的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

(四)旅游经营管理者对低碳旅游重视不够

经营管理者没有充分意识到景区开发低碳旅游的重要性,以至于在旅游规划、开发、管理等方面都把重心放在了传统的观光旅游上面。 (五)景区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低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景区居民对峨眉山景区开发持欢迎态度,但这是基于旅游收入而非资源与环境的考虑。其次景区居民不了解低碳旅游。80%的居民不知道低碳旅游如何运作。 三、峨眉山景区低碳旅游开发 (一)旅游设施低碳化 1、景区食宿设施低碳化

首先是建筑材料低碳化,通过在外墙、门窗、屋顶、采暖、制冷和照明等方面运用低碳技术来实现建筑物低碳化。其次是经营方式低碳化:不提供一次性生活用品;客房放置环保卡,提醒住店客人注意调控空调温度;采用无纸化介绍。 2、环境设施低碳化

峨眉山景区游人众多,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应该使用循环污水处理装置。景区内应建设生态厕所,达到低碳化。 3、能源供应设施低碳化

峨眉山现有的旅游接待设施中,其能源结构主要以电力为主,接引殿、雷洞坪则以煤为主要能源,应通过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更新能源技术,建设新型的低碳旅游能源供应系统。

(二)旅游交通低碳化

1、禁止私家车进入景区,统一交通工具

景区应该加强对私人交通工具的限制,禁止机动车进入,统一使用公共交通。并在景区推广轻型化、节能化及新能源的交通工具,如电瓶车、新型能源车、环保观光小火车等。还可在主要景点之间建立电瓶车、自行车等专题旅游线路,积极推广徒步游、生态游等低碳或无碳交通方式。

2、建立生态游道,提倡低碳方式

峨眉山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在景区建设低碳旅游道路,推出徒步游线路,且在途中可以建立相关的标示标牌,从细节,并逐步完善徒步游相关配套设。 (三)旅游商品低碳化 1、促进旅游商品的“绿色包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低碳环保的旅游商品应采用“绿色包装”,旅游商品的包装,首先应注意选择对人体无毒无害的环保型包装材料,不可回收利用的包装废弃物要能分解腐化;其次,多注重商品质量的提升,适度包装,减少没必要的复杂繁琐,以简约、美观为原则。 2、规范特定旅游商品的开发秩序,保护珍惜资源

峨眉山有着丰富的中草药资源,如峨眉黄连、岩白菜、朱砂莲、雪胆、蛾参等。对这些珍贵资源的开发,应当遵循“合理开发,保护优先”的原则。 (四)旅游餐饮低碳化 1、餐饮用具的使用低碳化

宾馆酒店应尽量减少或避免使用木制一次性餐具、一次性湿毛巾等生活用品。倡导游客自带餐具。

2、用餐形式低碳化

对于饭店而言,多选自助餐的形式或者配备专业低碳点菜师,避免餐厨垃圾的大量产生,同时客人可以合理点菜,适量点菜。对于农家小店,可以采取游客自己动手做菜的方式。 (五)旅游管理低碳化 1、景区采用低碳的服务方式

景区在宣传方式上应该多利用网络资源,以减少旅游宣传印刷与邮递成本,同时实现了信息宣传的低碳化。

2、对管理者和从业人员进行低碳培训

景区管理者和从业人员有着管理景区、引导游人的责任,应该对他们进行低碳培训、加强其低碳意识、从自身做到低碳的生活方式。 四、结论

低碳旅游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的重要途径,而峨眉山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旅游地,发展低碳旅游是景区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必经之路,从而做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方面的平衡。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