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泛珠三角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研究
摘要:本文选取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和泛珠三角6个市的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作为研究对象,引入可支配工资、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就业人口、财政支出等变量来解释影响第三产业发展的因素。随着泛珠三角地区经济的进步,第三产业的发展显示出更加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当今世界,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服务市场会引入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这对于尚处于稚嫩阶段,总体竞争实力还很弱的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势必形成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我国第三产业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仍存在巨大差距,世界上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平均水平为68%,低收入国家是48.5%,中等收入国家是54.2%,高收入国家是71.3%,我国为40.7%。我们必须了解到影响第三产业的因素所在,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一些好的建议供参考,使我国的第三产业在持续的增长的同时还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关键词:第三产业生产总值 回归分析 T检验 F检验 异方差检验 相关性
1
一、 引言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其发展水平则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但是,近几年来的第三产业并不如预料中发展的那么顺利。在“八五” 时期和今后10年,我国将面临发展市场经济、调整经济结构、缓解就业压力、增加资金积累、改善人民生活等一系列问题。改善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是刻不容缓。2001年到2011年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从48.2%降到43.7%,平均贡献率为43.5%;而第二产业的平均贡献率为52.8%。这一现象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出现了明显的滞后现象。那么第三产业的发展何去何从?又将对国名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本文做出了相关研究。
二、 数据的选取
我选取了中国2000年到2011年的时间数列数据及福州、长沙、广州、深圳、南宁、成都6个市作为横截面数据。
各市第三产业生产总值(X5)的影响因素需要考虑:各城市人口数(X1)、平均可支配工资(X2)、固定资产投资(X3)及地方财政收入(X4)。
20年里第三产业增加值的影响因素需要考虑:就业人口(X1’)、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X2’)、财政支出(X3’)。
三、 数据的分析
2001到2011年的第三产业贡献率显示第三产业的发展出现明显的滞后想象,由48.2%降到43.7%,但从图1中可以看出第三产业相比较于第一二产业的贡献,其整体趋势还是呈现出曲折上升的。图2也表明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在不断提高。第三产业也称服务业,而我国又是人口大国,有着丰富的人力资源,如何更好的调整就业人员的劳动资本结构显得更为突出,因此研究第三产业总值与就业人口有着密切的关系。居民生活水平在经济的不断发展中慢慢提高,恩格尔系数在1991年到2011年间从53.8%下降到36.3%,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增加会继而带动消费的发展,更不用说服务业了。同时,城市往往是一个区域的商业、交通、通信、金融、文化、教育、科技、信息等方面的中心,第三产业相对集中,那么财政收人的增长,支出的增多及相关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对于第三产业的发展都是存在关联的。
2
图1(x为第一产业,t为第二产业,z为第三产业)
图2
四、 横截面数据下第三产业生产总值
为了反映福州、长沙、广州、深圳、南宁、成都6个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的全貌,选择“第三产业生产总值(X5)”作为被解释变量;选择“城市人口数(X1)”反映城镇化的程度;选择“平均可支配工资(X2)”反映城镇人口平均生活水平;固定资产投资(X3)及地方财政收入(X4)都可以做为公共财政需求的代表,这样,模型的解释变量数据如下:
3
(一) 进行回归分析
首先对被解释变量(X5)与解释变量(X1,2,3,4)进行回归分析,并将方程设定为:X5=C+C2X1+C3X2+C4X3+C5X4+u,得到回归结果如下:
根据表中数据,模型估计结果为:
X5^=-12828.62+3.2119X1+0.2946X2-2.49E-05X3+0.0002X4 (691.5219) (0.4439) (0.0168) (1.12E-05) (3.16E-05) t=(-18.5513) (7.2365) (17.4896) (-2.2325) (5.7131)
R^2=0.9995 F=543.9281 n=6 df=1
(二) 经济意义检验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除了固定资产投资(X3),各城市人口数(X1)、平均可支配工资(X2)、地方财政收入(X4)和第三产业生产总值(X5)呈正相关关系。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城市人
4
口每增加1万人,平均说来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会增加3.2119亿元;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平均可支配工资每增加1元,平均说来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会增加0.2946亿元;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每增加1万元,平均说来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会减少2.49E-05亿元;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地方财政收入每增加1万元,平均说来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会增加0.0002亿元。
但是,主要指标的分析可见,可决系数及校正的可决系数都非常高,说明模型拟合的好。F统计量为543.9281,说明在α=0.05的水平下回归方程整体上是显著的。但是t检验结果表明,除了平均可支配工资(X2),其他因素对第三产业的影响均不显著,而且难以理解的是固定资产投资(X3)的回归系数是负值,与预期相反,说明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 计算各解释变量的相关系数,如下:
由相关系数矩阵看出,各解释变量相互之间的相关数并不高,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在这6个市中,平均可支配工资对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有显著影响,而固定资产投资、各城市人口数、地方财政收入或多或少影响着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但并不是主要的。
(三) X2的异方差检验
由于选用了横截面数据,X2选用了平均数值作为初始数据,所以选择White检验,因为是一元函数,故无交叉乘积项。设辅助函数:
σ^2=α0+α1X2+α2X2^2+ν
检验结果如下:
5
有表可以看出,nR^2=1.0376, 同时X2和X2^2的t检验值不显著,有White检验知,在α=0.05下,查χ^2分布表,临界值大于nR^2,所以接受原假设,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五、 研究分析结论
1. 实证表明就泛珠三角地区而言,现阶段城镇化带来的人口集中对服务业的带动影响在减弱,虽然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口资源为服务业发展带来便利,但人口的流动性对于经济的发展也会有一定的弊端。泛珠区域整体综合实力虽然很强,其内地9省GDP总量占全国的1/3,相当于京津冀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的总和。但是,泛珠三角区域内部经济发展水平并不平衡。人口的不合理流动恶化了这样的经济发展的不均衡。 2. 固定资产的投资并没有使得第三产业生产总值有所增加,说明我国现阶段面临投资过热的现状。 3. 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可支配收入提高带动消费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
六、 对策
1. 以技术、品牌、信息化和现代化改造推进传统服务业结构升级,调整泛珠三角区域的梯度差异,引导流动人口重新对流动方向进行选择,促使部分外流劳动力回乡就业或创业。
2. 先富的带动后富的,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3. 适当在可行的基础上加大政府在基础配套设施上的投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率才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出路,才能较大的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4.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的战略思想。要从战略的角度和全局的高度认识第三产业的重要地位,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扩大就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大举措,切实保证第三产业快速、有序、健康发展。 5. 要稳定增加居民收入,拉动消费,扩展服务业发展空间。要通过各种途径,增加居民的收入,提高消费水平,拉动内需,给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大、更广阔的空间,推动第三产业的快速发
6
展。
6. 对固定资产投资额在5000万元及以上的大型批发市场项目用地,已挂牌方式出让,并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返还部分资金支持企业发展。(来自:关于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参考网站】
中国统计年鉴: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参考文献】
1. 庞皓 《计量经济学(第二版)》
2. 王琳 《我国各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发展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基于多层线性模型分析》 3. 王丽 《影响中国第三产业的因素分析》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