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实施细则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向莆铁路FJ-4标段

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实施细则

一、编制依据

1.根据《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

2.依据《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

3.根据《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 4. 根据《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7〕85号)

二、组织机构

为确保向莆铁路FJ-4标段淘金山隧道无碴轨道铺设按计划顺利进行,项目部特成立了向莆铁路FJ-4标段沉降观测组织机构。

组 长:周祖和(全面负责淘金山隧道进出口沉降观测工作) 副组长:张党平(督促、组织协调淘金山隧道进口沉降观测工作)

宋艳卫(督促、组织协调淘金山隧道出口沉降观测工作)

成 员:张 锋(负责淘金山隧道进口日常沉降观测工作) 张 帅(负责淘金山隧道出口日常沉降观测工作)

武 辉 熊 锐(配合负责人开展日常工作)

三、评估要求

1. 无碴轨道铺设前,应对淘金山隧道(DK340+007~DK348+100)基础沉降作系统的评估,确认其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

2. 淘金山隧道(DK340+007~DK348+100)主体工程完工后,变形观测期一般不应少于3个月,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3.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凝问,可进行必要的检查。

四、测点布置及观测频次 1、观测断面布设要求:

(1)隧道洞门结构范围内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2)隧道内围岩变化处两边分别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3)隧道内一般地段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Ⅱ级围岩段原则上不设变形观测点,必要时每500m设一处变形观测断面,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地应力较大、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应适当加密布设。 (4)隧道洞口、明暗分界处和变形缝处均应进行沉降观测。 2、 测点布设位置

(1)每个观测断面在无碴轨道垫层(底板)混凝土顶面距离水沟电缆槽侧壁0.8m处埋设一对沉降观测点。

(2)变形观测点及观测元器件的埋设位置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的碰撞,人为因素的破坏。

淘金山隧道沉降观测点布设里程

工程名称 观测里程 DK340+015;DK340+027;DK340+112;DK340+245;DK340+295;淘金山隧道进口 DK340+720;DK340+760;DK340+933;DK340+975;DK341+130; DK341+175;DK341+273;DK341+320;DK341+410;DK340+440;DK341+800;DK342+200;DK342+600;DK343+040;DK343+202;DK343+380 DK348+093;DK348+086;DK347+776;DK347+276;DK346+776;淘金山隧道出口 DK346+276;DK346+246;DK345+980;DK345+480;DK344+980;DK344+930;DK344+810;DK344+610;DK344+410;DK344+370;DK344+300;DK344+230;DK344+030;DK343+630 备注 3、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 4、观测频次

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 观测期限 隧底工程完成后 无碴轨道铺设后 3个月 0~1个月 3个月 1~3个月 1次/2周 观测周期 1次/周 1次/周 5、 隧道变形观测点设置参考图

6、 隧道基础的沉降预测与评估方法

采用沉降预测的曲线回归法,且应满足以下要求:

1.根据隧道完成或回填土后不少于3个月的实际观测数据作多种曲线的回归分析,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不应低于0.92。

2.沉降预测的可靠性应经过验证,间隔不少于3个月的两次预测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8mm。

3.隧道完成或回填土后,最终的沉降预测时间应满足设计要求。 4.预测的隧道基础工后沉降值不应大于15mm,并应满足无砟轨道

- 3 -

有关设计要求。

五、评估方法及判定标准

1.淘金山隧道基础沉降评估前应收集下列资料 ①淘金山隧道等基础沉降观测资料。

②淘金山隧道线路设计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地质勘查报告、施工设计图等相关设计资料。

③淘金山隧道开挖地质描述及开挖围岩分级记录、施工监控量测资料、仰拱施工分项工程验收记录等施工资料等施工资料。

④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 2.判定标准

无碴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应根据有关设计、施工和监理的资料及交接检验和复检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当地质条件较好、沉降趋于稳定且设计及实测沉降总量不大于5mm时,可判定沉降满足无碴轨道铺设条件;预测的隧道基础工后沉降值不应大于15mm。

3.评估方法

评估方法采用曲线回归法。

(1)根据淘金山隧道3个月的实际观测数据作多种曲线的回归分析,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不应低于0.92。 (2)沉降预测的可靠性应经过验证,间隔3个月的两次预测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8mm。

(3)最终的沉降预测时间应满足下列条件:

S(t)/S(t=∞)≥75%

S(t)—预测时的沉降观测值;S(t=∞)预测的最终沉降值。 六、综合评估与资料整理

1.在对隧道基础沉降变形预测评估完成后,应绘制区段或全线的沉降预测变形曲线,进行综合评估,确认其满足铺设无碴轨道的要求。

2.变形观测成果的整理,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所有原始观测记录资料应真实、可靠,具有可追溯性,严格执行责任人签字制度。

②评估报告是竣工验收资料的组成部分,应符合竣工文件编制和移交的有关规定。

3.每一工程项目的变形评估任务完成后,应提交《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报告》。评估报告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①沉降和变形观测方案与技术设计书; ②观测点的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布置图;

③沉降计算报告(包括设计沉降值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④标石、标志规格及埋设图; ⑤仪器检验与校正资料; ⑥观测记录(手簿);

⑦平差计算、成果质量评定资料及测量成果表; ⑧各观测断面沉降过程的分布图表;

⑨成区段或全线的基础沉降沿线路纵向的分布图表; ⑩沉降变形评估分析的成果资料。

- 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