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佳旅游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古代文学史 左传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 左传笔记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左传》笔记

先秦诗歌主要是《诗经》与《楚辞》,是中国文学的两个源头。

“风骚”传统,又称“诗骚”传统是《诗经》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所形成的文学精神的传统。左传等,教材里面叫先秦叙事散文,但是中国传统里面没有现代的西方的文学的观念。诗、小说、散文、戏剧,四大文体,这是近代西方的一般文学分类方法。中国有“四部分类”的说法,即“经史子集”。《春秋》、《左传》为经,《战国策》、《国语》为史。也有“六经皆史”的说法。

一、《春秋》和《左传》

《春秋》简介:《春秋》记事,基本以某年、某月、某日于某地、某人发生某事的格式记写。记录是提纲式的,但条陈清晰,言简意赅。如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按照自然事件的顺序依次叙写,全书约一万六千五百余字。

《左传》成书:

1、《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相传是解释《春秋》的著作,其作者是左丘明,但是后人对此多存疑义。

2、《左传》的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讫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基本上与《春秋》重合。成书约在战国早期

(一)史的传统,巫史,春秋各诸侯国都有史书。

①巫史都是当时的知识分子,楚国也有史书。现在保存完整的就是春秋,春秋是在鲁国史的基础上编成的,作者是鲁国史官,但具体是哪一位也不清楚。孔子删削的,基本上不符合实际。春秋即鲁国及牵涉到的诸侯国的大事记。《春秋》的记事简约,每年分若干条,每条少则几个字,多则二十余字,像是鲁国及牵涉到的诸侯国的大事记,如《春秋》记录 “郑伯克段于鄢”就只有这一句话,但《左传》就有一个小文章,类似今天新闻里面的要闻。

②据传《左传》是左丘明写的,左传是历史 ,后来归入经书,成为儒家的经典。所以,我们看左传,要从史和经的角度去看,至于与文学上的关系,要看春秋左传对其它文体的影响。今人把左传看作是文学,实际上会忽略其中更多的意义。如果我们一昧从文学角度去思考它,也会降低左传在中国思想史和文(“文”与“文学”不同)的历史上的地位。

(二)春秋笔法:暗寓褒贬。

《春秋》的作用,让后世的“乱臣贼子惧”,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春秋笔法”的影响。

孔子:“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朱熹:“直书其事,善恶自见。”

二、《春秋》与《左传》的关系

1.春秋三传:《左传》(古文),《谷梁传》和《公羊传》(今文)。

《左传》是解释《春秋》的。与谷梁传与公羊传不同,是以事来解释的,不是字句或意义的解释。

《春秋》的记载:郑伯克段于鄢。左传的作者一定是有史料的,传是对经书的解释,也就是做注。为什么要做注?一般是后人不懂了,不清楚了,需要做注。做注时,一定是有事实或语言上的根据的,一定要有史料。《左传》便记载了“郑伯克段于鄢”的原因。

陈寿、裴松之的《三国志注》,也是类似《左传》,把当时上百种史料记载同一件事的不同记载放到注里,后来这些书都失传了,有赖裴松之的注保存下来。

2.古文与今文的理解的问题:

(1)字体的不同;(古文一般指先秦的篆书,今文一般指秦后的隶书等)

(2)两个不同的解释学派。他们对待经术的解释方法与思想史不同的。

汉代有经今古文,可参史记《儒林传》和汉书的《艺文志》。

3、《郑伯克段于鄢》(例文)

背景:郑国是除鲁国之外的最先载入《春秋》和《左传》的诸侯国。“郑伯克段于鄢”这六个字本来是《春秋》有关鲁国的第一笔记载,它证明郑伯(郑庄公)在这一年(前722)击败了弟弟共叔段。《左传》将这六个字演绎为一篇五百字左右的故事,以说明这个事件的来龙去脉。

重点字词解释:

(1)寤生:一般解释为“倒生”;

(2)制:地名,即虎牢,河南省荥(xíng)阳县西北;

(3)京:地名,河南省荥阳县东南;

(4)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一句中,未称武姜为母,知乎其姓,可以看出母子二人的关系;

(5)不义,不暱(nì),厚将崩:共叔段对君不义,百姓就对他不亲,势力再雄厚,将要崩溃;暱:同昵(异体),亲近;

(6)郑庄公在“夫人将启之”之后抓段,写出了人的复杂。每个人都是复杂的,但对于一个社会或群体来说,要有基本的契约或道德要求。

(7)《诗经·大雅·既醉》篇说:‘孝子不断地推行孝道,永远能感化你的同类。’大概就是对颍考叔这类纯孝而说的吧?

战国时虽然礼崩乐坏,但是贵族还是要装的。

三、《左传》的艺术特点:

(1)文学特征:善于刻画人物性格

从《郑伯克段于鄢》看

①从文学角度来看,本文写郑伯打败其弟弟的过程,涉及权力争斗。

②原因:非政治原因,而是他们家庭内部爱恨情仇。

③人物:庄公及其他,充分表现了性格的复杂,或者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有心机,有远虑,有计谋)。人物形象具有立体感。如:秦穆公、楚成王、晋献公、曹共公、郑文公、宋襄公。

④情节:故事情节曲折,有悬念,一波三折。这些写法,从今天看,都是文学的写法。

⑤《左传》写人时能够写出人物的性格的发展。如:《左传》在写晋文公时,就写了他由一个公子哥到一代霸主的成长过程,描写了他的性格逐渐成熟的过程。

(2)《左传》善于写战争

《左传》中描写的战争都是千变万化的。(《左传精读》里面就选录了好多写战争的段落:《周郑繻葛之战》、《齐鲁长勺之战》、《韩原之战》、《晋楚城濮之战》、《崤之战》、《彭衙之战》)

《左传》写战争时,能充分表现战争的残酷,但并不并没有单纯的写战争,还要追究战争及取胜的原因,表现爱国思想,展现人物性格(如:《崤之战》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先轸的性格)。《左传》一般认为注重场面描写。(《诗经》里描写战争的诗,多是对战争的反思,深刻地揭露人性。)

(3)辞令之美

在外交场合会讲话,辞令之美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会讲话的问题。

如“楚齐会于召陵”(僖公四年),管仲去说明讨伐战争的原因。

管仲的说法:1.齐国有正当性;2.具体原因,但这个具体原因并不确凿。表现了使者与齐国君臣之间语言的交锋,楚国的使者虽然不惧怕齐国,但并未正面交锋,而是委婉地表达楚国的抵抗齐国的意志。在这之中,有好多东西值得推敲。

孔子曰:“言之不文行之不远”。春秋时期十分注重辞令之美,尤其在外交方面。从传统看,中国人是天生的外交家。毕竟春秋时代有周天子,诸侯还是维护周的秩序的;但到了战国时代,诸侯就不维护了。

上面就是《左传》的三个主要特征,按照教程上的从文学的角度看。实际上,从文学角度看《春秋》《左传》,是极其不够的,还要从正的路子,即从史、经的角度去看。

(4)精于材料之剪裁与历史事件的故事化

《左传》对历史事件不是简单的叙述,而是善于传达历史事件的意蕴。既做到了描述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又具有文学色彩。《左传》常常借助于人物形象的描写,展现人物的性格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甚至带有小说、戏剧的色彩。《左传》能够有这样的效果,乃在于他的文学色彩的对材料的剪裁。如“郑伯克段于鄢”。这个历史事件涉及到宫廷内部的矛盾以及权力争夺。事件的起因具有偶然性,主要是郑伯的母亲因难产而不喜欢郑伯,因此,处处偏袒公叔段。郑伯如何打败公叔段,则采用了欲擒故纵的忍让的策略,最后采取行动,打败公叔段。

《战国策》笔记

1.名称

《战国策》原有多种名称,如《长书》、《短长》、《修书》,《国策》、《国事》,后来经西汉刘向整理,成为三十三篇,定为现名。

2.内容与记事年代

《战国策》是写战国时代的一本史书,在国别史中较有代表性。主要写的是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的谋略、事迹和言论。都是一段段的,每一段写一个主要人物,主要写他们的言,不像左传那样以记事为主。

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公元前460-前220),杂记了东周、西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等国之事,这些事实际上是背景,主体是谋臣策士的言论,士人追求个人的功名,实现自我的价值。写了一些士人持有这样的人生观的,追求功名利禄,也表现了其他思想,也讲究德行,就是史书。

3.从文学角度看,新特点

《战国策》多夸饰之词,史学价值似不如《左传》、《国语》,但从文学角度来说,则有独特的价值。其特点有四:

(1)铺张辨丽,夸饰恣肆的风格

章学诚《文史通义•诗教上》云:“纵横之学,本于古者行人之官。观春秋之辞命,列国大夫,聘问诸侯,出使专对,盖欲文其言以达旨而已。至战国而抵掌揣摩,腾说以取富贵,其辞敷张而扬厉,变其本而加恢奇焉,不可谓非行人之辞命之极也。”

策士好多是纵横家,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合纵连横。

(2)把握对方心理,循循善诱,以情理服人

邹忌讽齐(威)王纳谏:要对齐王提意见,委婉的去说。在讽谏齐王的时候,则采取相当委婉的办法,主要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和自己切身的感受,提出自己的意见。

当时的士人为什么采取这样办法,刘向《战国策书录》说: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画。……皆高才秀士,度时君之所能行,出奇策异智,转危为安,运亡为存,亦可喜,皆可观。

政治品行没有了,政治也不仅仅都是赤裸裸的斗争,也要有政治品行的,有政治品行也是文明的标志。

(3)善于刻画人物的心理和性格

这样的特点,实际上在《战国策》不多,因为战国策不是以叙事为主,但从某些片段,也可以看到战国策叙事的技巧的高超。

如《秦策一》中“苏秦始将连横”,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就把苏秦失败后的潦倒和失意写了出来,衣服坏了,钱财没了,面貌黧黑枯槁,面有愧色。

“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家人在他回家之后把他当成一个不切实际的败家子。

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穷困潦倒,面对这种态度,大概是发怒,于是苏秦发愤读书,练习演讲,在赵国获得成功。

回来后。“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原因就是“位尊而多金”。位尊而多金,他觉得苏秦家里的人,势利眼,反思自己。

(4)引譬设喻,善用寓言。

说服别人的时候,会用比喻,会用寓言讲道理,说服别人。

《国语》笔记

①《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的历史,全书二十一卷。起于周穆王,止于鲁悼公(约前1000-前440),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国语不是完整记叙历史,而是选择地记录一些事件。“语”来自史官文献中的记言体文,所载录的是前代史官或“君子”的言论。

②《国语》,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的一部国别体著作。宋代以来,包括康有为在内的多位学者怀疑《国语》为西汉刘歆的伪作。

③国别史,但是记载的历史事件,不系统,所以有人就认为,国语是一本史料。

④《国语》的价值不及《左传》,写得较为朴直,没有统一的艺术风格。

⑤清代崔述《洙泗考信录·余录》云:“周、鲁多平衍,晋、楚多尖颖,吴、越多姿放。” 有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如体现了人文地理或文学地理的思想。风格与地域是密切相关,全书二十一卷,分别记载了周王朝以及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国的史实。有些对话和人物,写得较为精彩。

《穆天子传》笔记

①《穆天子传》,又名\"周王传\"、\"穆王传\"、\"周穆王传\"、\"周穆王记\",是西晋时期发现的汲冢竹书的一种,撰者不详,一说成书于战国。

②《穆天子传》所记周穆王游历之事,是我国文字记载中的最早的旅行活动。 该书在古代部族和中外文化交流等的研究中具有独特的参考价值。

③《穆天子传》以日月为序,分为六卷,记述了周穆王姬满游历天下之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hangjiatan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