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14课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课(以下均称为“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上承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和封建专制的发展,下启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本课在时间上横跨明至清中叶近四百年,在内容上涉及明至清中叶中国社会经济、思想和文化科技等的新变化及变化中隐藏的危机。教师应如何在时空框架下引导学生通过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方法,深入理解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在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新变化和面临的危机是本课最重要的问题。基于上文对教材的分析,笔者以明清时期的苏州为线索,选取明清时期苏州的四张名片贯穿整课的教学活动。

本课选择以明清时期的苏州为切入点,主要基于以下三点思考:一是城市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城市里有人、有事、有物,材料丰富,可以给教学设计提供更多的扩展空间;二是明清时期的苏州在经济、思想和文化上都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经济上,明清时期苏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并最早产生了带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思想上,顾炎武是明清之际苏州代表性的进步思想家;文化上,明清时期苏州的书市十分繁荣;三是以苏州的人和事创设历史情境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有利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选择以明清时期的苏州为切入点,主要基于以下三点思考:一是城市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城市里有人、有事、有物,材料丰富,可以给教学设计提供更多的扩展空间;二是明清时期的苏州在经济、思想和文化上都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经济上,明清时期苏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并最早产生了带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思想上,顾炎武是明清之际苏州代表性的进步思想家;文化上,明清时期苏州的书市十分繁荣;三是以苏州的人和事创设历史情境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有利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

导入:城市,承载着时代的记忆,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今天,我们就从城市说起。 教师出示苏州图片并提问学生是否认识这座城市。预设学生回答江南或苏州)并询问学生对苏州有什么了解?能否说说与它有关的人和事呢?在学生回答后引出主题:除了这些,苏州还有更多的人和事值得了解。

之后教师可出示四张图片(见图1)。并说明这些是明清时期令苏州闻名于世的几张名片,引导学生跟随这些名片一起走进明清时期的苏州。随后教师点出本课主题: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以苏州的新变化为见证。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用城市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将苏州视为观察明清经济与文化的窗口,通过苏州的四大名片引出教学主题并迅速理出线索,贯穿全文。

(一)苏州经济新变化 1.第一张名片——苏绣

教师说明苏绣是民族工艺品中的瑰宝,也是苏州的典型代表。明清时期苏州成为全国丝织业中心,引导学生了解明清之际苏州丝织业的发展情况。

材料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问题:明清之际苏州手工业出现了哪些新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张名片苏绣,让学生了解明清时期苏州手工业出现的新现象。这一时期官营手工业相对衰落,私营手工业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带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通过分析材料提取相关历史信息,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能力。

2.第二张名片——全晋会馆

教师介绍明清时期苏州最具代表性的会馆——全晋会馆,引导学生了解明清之际苏州商业的发展情况。

材料二(吴地市镇上)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远行村坊织成紬丝,俱到此上……闾阎且千,鳞次栉比……上自帝京远连交广,以及海外诸洋梯航毕……里之商贾,骈肩辐转……吴越州郡,察其市肆,贸迁多系晋省之人。

——[清]徐锡龄《熙朝新语》

问题:明清之际苏州商业出现了哪些新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第二张名片会馆,让学生了解明清时期苏州商业上的新现象。教师通过分析清代的一手史料,一方面可以训练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落实教材的知识点。这一时期,长途贸易和海外贸易繁荣,出现了大量的工商市镇,晋商和徽商等实力雄厚的商帮发展兴盛。

过渡:如学生们所说,商业上出现了这些新现象。在这些现象中,海外贸易的繁荣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材料三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促进了明清社会的白银货币化……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被紧密地联系了起来。

——摘自张丽《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与中国》

材料四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旱地、山地等处皆可种植。

——张履祥《补农书》卷上

问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发生了哪些变化?

设计意图: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白银大量流入,高产作物也传入中国,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的繁荣。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讲述明清时期中外经济交流,在初中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新航路开辟、白银货币化和高产作物传入中国的理解和认识。

(二)苏州文化新变化 第三张名片——苏州书坊。

明清时期苏州的书市十分繁荣,当时的人是这样评价的:

材料五“余所见当今刻本,苏、常为上,金陵次之,杭又次之……其精吴为最。” 教师叙述:吴就是指苏州,材料说苏州的刻本是最为精美的,因而苏州书市被誉为明清四大书市之一。

问题:明清时期,时人可能会在苏州书市里买哪些书?你的理由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落实教材中关于文化科技领域新变化的内容。时人可以在苏州书市买到经史子集、明清小说、传奇剧本、科技书、农书、医药等有关书籍。教师对买书的理由进行说明,既可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史论结合的分析能力,也可反映出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制度、科举制和经济文化科技等相关内容。

(三)苏州思想新变化 第四张名片——顾炎武。

顾炎武是明清之际苏州著名的进步思想家。他在《日知录》里写到“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这句话被后人概括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师叙述:顾炎武参加过抗清斗争,失败后多次拒绝为清朝服务,后来他选择游学著书,代表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在他生活的时代,由于朝代的更替,使社会剧烈动荡,再加上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思想的活跃,以顾炎武为代表的思想家们提出了一系列思想主张,如表1。

问题:明清之际思想上出现了哪些新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呈现的内容,引导学生概括出明清时期思想界出现

提倡个性、反对专制、工商皆本的新现象,从现象中找出其思想变化的本质,并感知社

会变动和经济发展对思想领域的影响。

过渡:通过前面四张名片,可以们了解明清时期的苏州。城市承载着历史的缩影,它见证了明清时期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在明清时期,经济上的新变化的记忆,明清时期的苏州就是那个时代推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现象。那么,新现象出现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思维导图梳理本课的主要内容(见图2),以唯物史观归纳各个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大历史观和时空背景的角度探究明清时期经济和思想文化出现新现象的原因。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开始对外进行殖民扩张,这一时期,高产作物传入中国;通过丝银贸易使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传教士来华也在一定范围内传播了西方科学知识,其后在中国掀起了西学东渐的潮流。由于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带有雇佣关系的手工工场。农业、手工业、商业等经济上的新变化为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过渡:通过讨论,可以知道经济和文化上一系列的新变化的原因。由于出现了这些新变化,有人说明清时期的中国是如日中天的世界强国,还有人说那只是落日前的余晖。那么,明至清中叶的中国是“盛世”还是“危机”?

材料六由于土地租佃收益的稳定性和米价的上涨趋势,使许多商人乐于把商业赢利投向土地。商业资本在拒绝向工业资本转化的同时,却与封建农业结合起来了。

——摘编自樊卫国《论明清经济演进的内向化倾向》

材料七明清思想家的主张,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最终在文化专制政策的高压下黯然失色。

——李宪堂《明清思想的背景、线索与问题》

材料八据有关资料,从公元6世纪到17世纪初,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中国所占的比例一直在54%以上,而到了19世纪,剧降为只占0.4%。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探究引导学生通过全球史观下的中西对比(见图3),认识这一时期中西方的差异和世界潮流,辩证地看待明至清中叶的“盛世”和其背后隐藏的“危机”,为后面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教学内容做铺垫。

小结升华:明至清中叶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期,中国在经济和文化上出现了一系列新现象,但政治专制、小农经济和文化专制压制了其进一步发展。于是中国以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了近代化的世界,并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今天的中国同样处于重要的历史转折时期,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讲,“我国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因此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开放,参与全球治理,争取早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设计意图:通过历史转折期道出明清时期的时代特征,结合史实升华主题并反思历史,以史为鉴,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回顾和反思

回顾本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效果,可简要做以下概括。 (一)设计思路和主题确定

本课以明清时期的苏州为线索,用苏州的四大名片(苏绣、会馆、书市、顾炎武)贯穿这一时期经济、思想和文化领域的新变化,以小见大,用城市的变化反映时代的变化。以城市为线索来贯穿主题的角度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且更有历史代入感。

(二)情境创设和问题引领

新教材内容丰富,时空跨度大,在这种背景下情境创设和问题引领就显得十分重要。笔者在设计本课时,创设了走进明清时期的苏州城的大情境和在明清时期苏州书市里买书的小情境。在问题引领上以明清时期苏州城在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变化为主,过程中注意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在互动中注意了四个要点:倾听、追问、引导、有效点评。

(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本课在教学目标设计和教学环节中都注重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如通过典型史料培养学生对史料的分析提取能力和历史解释能力;通过探究明清时期苏州的新变化培养学生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史料实证能力;最后在反思历史中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史料搜集和专业阅读

笔者在设计本课时阅读了大量苏州地方志和时人的一手图文资料。反思整个备课过程,平时的阅读和积累十分重要,阅读和积累是历史教师教学终身的使命。

另外,本课的设计也存在深度不够、中外对比不够突出等问题。总之,对部编版高中教材的探索已经起步,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解决内容众多且复杂的教学内容,这对高中教师而言很有挑战性,但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