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网络
内容摘要:网络媒体给世界带来了崭新的生活、工作方式的同时,也给整个新闻传播事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它不仅为传统的报刊、通讯社、广播电视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而且造就了一种崭新的新闻传播形态——网络新闻。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世界上很多重大新闻的迅速报道特别是突发性事件的报道,领先的已经不再是电视、广播,更不是报纸、期刊,而是作为第四媒体的新闻网站。 关 键 词:网络 新闻 传播 媒体
多少世纪以来,人们做着“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美梦。在古代,这一美梦难成真。在现代社会,由于报纸、期刊和广播、电视这些运用现代传播技术面向社会公众进行信息传播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人类社会信息交流的能力激增,信息传播中德时空限制被冲破,人们能迅速获知来至远方的消息,天涯似乎缩小成了咫尺。近年来,伴随着科技的进步,近年来社会信息领域中新的技术、手段不断涌现。一种崭新的传播媒介——电脑联网诞生了,并且正以猛烈地势头发展着。
网络与新闻传播的结合确实给当代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可以在网络上随时、随地、随意地浏览各种想要看的信息。网络新闻突破了传统新闻传播概念,在试、听、感方面给受众全新的体验。与传统的平面媒体相比,网络新闻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即时性、交互性、丰富性成了网络新闻的代名词。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网络新闻也有其缺陷所在。下面我们就说说这个最近风靡一时的网络新闻吧。
一.网络新闻在与普通新闻相比所具有的优点
1.时效性
时效性即表现在信息传播的瞬时性,又表现为全时传播。瞬时传播:互联网络的传播载体是光纤通讯线路,其传播速度可达到每秒30万公里,这就意味着
信息瞬间可以传遍世界的角落。所以,利用互联网进行传播的新闻可以以最快的速度显现现实,对于跨越空间障碍的信息来说,这一特点就更明显。例如,前不久刚刚发生在利比亚的卡扎菲被击毙一事。各地驻当地的新闻媒体几乎在新闻事件发生的同时将抓捕过程和当地居民的反响的图片和报道传递到网上,使全球各地关注该事件的网民能及时地了解战斗捕获的进展。全时传播:网络新闻的保真性还体现在网络新闻滚动式的发布方式上,即“全时性”。网络新闻可以随时报道事实的进展,更新新闻内容,播、电视一样等待相应的节目播出时段,事态发展的整个过程。例如,的滚动新闻共213闻如此快的更新频率,中。全时新闻倡导以人为本的服务,要求,网络新闻的全时性则能够2.交互性
这是网络新闻的另一个特点。络新闻中它的表现有以下几种:将自己获得的新闻信息,上,或者在某个论坛上发表,以便与其他的网民进行交流和讨论。天室”的应用。报道新闻的记者、编辑在“聊天室”里与网民座谈,交流对新闻报道的看法,网民也可以及时向记者、地域和场所限制,收者之间、新闻接收者相互之间、就建立起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多对一等各种形式的多元互动交流关系。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者通常只是在新闻报道结束后才能获得反馈,环境下,互动也发生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者,他和记者、编辑一起成了新闻报道的参与者,出一种积极地互动。二.网络新闻在拥有众多优势的情况下,也有着自身不足的地方。1.虚假性问题。
不必像报纸那样受截稿时间的限制,这样就可以让网上用户全面及时地了解3日的G20峰会的报道,特别是在对重大突发新闻的报道每个新闻信息的受众都有自己对信息的特殊无论先后”地为受众提供新闻服务。交互性的字面意思便是交流、互换信息,在网1)“公告栏”和“论坛”的应用。新闻接收者看法贴在或转到编辑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这样新闻制作者和新闻接有时候甚至是新闻报道对象与新闻接收者之间此时的受众不仅仅是被动的新闻接收这使得网络新闻在内容上呈现也不用像广在搜狐网上相关200条。借助滚动新
“公告栏”(2)直播“聊这种交流不受而在网络的
关于本月条,人民网滚动播出的最新相关新闻达到网络新闻就会技高一筹,“一视同仁,(或者自己对某则新闻的意见、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其中,
互联网技术造就了信息传播自由的特点,但信息发布和传输没有严格的检查和核实系统,操作方式(如个人网站、论坛、聊天室、新闻组、即时通讯等)越来越简便,信息发布匿名性等等,这些在另一方面就影响了网络新闻的真实性和权威性,近年来频频出现的网络假新闻严重影响了新闻传播的秩序。例如:前不久网络上爆出了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病逝的消息。这种新闻的产生可能有其政治因素,但是也说明了网络新闻虚假问题的严重性。网络往往会无中生有,似是而非,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2.媚俗化问题。
网络新闻的内容和报道手段都存在媚俗化问题。虽然每次重大事件的发生都会给网络新闻的发展带来生机,但是在海量的网络信息空间里,仅仅靠这些不定期的重头戏报道来吸引网民的注意力显然是不够的。每天24小时更新的网页需要用几千条新闻信息来填满,这样一来,社会新闻、娱乐新闻等原来处于边缘的媚俗化内容日益增多。
网络新闻的表现手法也趋向媚俗化:刺激、煽情的字眼频频出现在标题中。网络新闻是分层呈现出来的,标题先于正文内容,这样便强化了标题的导读能力,而他对注意力的吸引和刺激又直接影响到该新闻的点击率。“小三”“二奶”“艳照”这些字眼充斥着整个网络。
3.低俗化问题
媚俗化问题继续恶化下去不免会走向低俗化。网络新闻的交互性使每个受众都可以就阅读的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在论坛上与其他受众一起讨论交流该问题。但是,这种“交互式”的对话通常是在匿名的情况下进行的,这种匿名交互性一方面可以使人不必顾忌地把自己的观点合盘托出,另一发面也可以让人肆意使用“污言秽语”。尤其是在博客、论坛里,有些人利用匿名发言的天然便利,将人性中最肆无忌惮的本性发挥的淋漓尽致:带着面具骂人,甚至用极其下流的语言侮辱他人的人格。网络对骂似乎越演越烈,娱乐界、相声界、文学界各种人士都在网络上发表着这样那样有损他人的言论。受众受到他们的影响,已经分不清孰对孰错了。
三.网络新闻事业的管理与引导
对于这样既有优势又有缺陷并且发展迅速的网络新闻,引导并改良它在世界
范围内引起了很大的关注。网络新闻的管理要比一般的大众传播新闻要复杂的多。网络新闻立法具有高难度。而在信奉自由主义的政治哲学的西方国家,更因网络新闻传播立法易触及及其敏感的“言论自由权”、“信息自由权”问题而倍感难度。在因特网立法难度颇大的情况下,业界自律和技术手段,受到了青睐。有些国家在相关报告中明显提出因特网新闻管理中使用技术手段和业界自律的特点。其要点:首先,一国的政府应让信息产业和因特网行业明确对该国具有首要意义的公共政策的目标。政府最有效的措施是鼓励开发那些人们可以用来使自己和家人免受不良新闻的侵扰的工具。在我国,已有学者提出“自律先行,法律慎行”和鼓励开发和发展“过滤技术”的主张,网络新闻管理与传统新闻管理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它特别注重技术手段的运用。
但是,在倡导发挥道德自律和技术手段的作用的同时,仍然必须看到法律框架在对因特网新闻的管理中的根本指导作用并强调法律建设和道德建设并重的重要性。对于那些杂网络上肆意传播虚假新闻的,甚至构成犯罪行为的,法律的强制性力量就是见效的最大保障。
网络新闻是近年来崛起的创新事物,人们对创新事物的认识,都需要一个逐步深化的发展过程。我想随着人们对网络新闻的不断认识,加上网络新闻自身不断地改善与发展,网络新闻会在不久给我们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网络新闻业与跨文化传播》 张咏华著; (2)《网络新闻编辑学》 秦州著; (3)《关于网络新闻的思考》 余义勇著; (4)《论伦理道德在出版业发展中德作用》 杨伦增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