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张建珠
学号:2xxxxx
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
专业:生物科学
【摘要】:茶文化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中内容十分丰富。茶叶是劳动生产物,是一种饮料。而茶文化只的是茶的人文科学,即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这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为中华民族之国粹。茶文化之核心为茶道中国器物文化能上升到道的层次的唯有茶文化。茶与道的融合与升华。我国的茶文化发展形成为东方乃至整个世界的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
【关键词】:茶文化,源远流长,民族国粹
引言:文明世界的中华文化“十大名茶”从古自今,已经流传了上千年。中华民族在与
打交道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总结,便形成了独具中华民族特色的“茶文化”。直至今天,我们依然能够从祖先给我们所流传下来的茶文化中间,找到我们心灵的归属。
正文:
一、茶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利用茶叶和栽培茶树的国家。茶树的起源至少已有六七万年的历史。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大约已经有四五千年的历史。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茶树和饮茶的国家,也是茶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度。具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是世界茶文化历史瑰宝中光彩夺目的篇章。现在各国引种的茶树,栽培技术和茶叶制艺及饮茶习俗,茶礼,茶德,茶俗,茶风,莫不起源于我国。早在唐朝,我国“茶圣’’陆羽,就在人文荟萃。山水清远的湖州,写下了弘扬天下的第一步茶叶专著“茶经’奠定了我国作为世界集栽茶,饮茶,艺茶文化大国的历史性公认地位。
我国是世界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几个最早栽培茶树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倡用茶饮的国家。在数千年的中国茶文化历史中,通过先辈的辛勤耕种和研发,涌现出如浙江龙井,江苏碧螺春,河南毛尖,福建武夷花,安徽祁红,云南普洱,四川沱茶。台湾乌龙茶,黄山毛峰这一串串宛如珍珠般光彩各异的我国名茶品种。这些名茶品种,不仅在我国具有巨大的营销市场,而且还远销世界市场。再从饮茶历史上看,我国古代在栽茶的同时,就形成了普遍饮茶,品茶,评茶系列的茶文化活动,不仅奠定了我国具有特色的茶饮文化的多种饮茶习俗,而且除汉族外,各少数民族也绽放了丰富多彩的茶饮文化花朵,为我国茶文化宝库,增添了瑰丽的色彩。如云南白族的“三道茶”。
二、茶文化的历史传承
(一)茶文化萌生期一以生存生活实用为目的。
我过是茶树的原产地,已经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被称为茶叶的故乡。早期有关记载表明,华夏祖先儿千多年开始从事种茶树。在神农时代,大概公元2700年前,已经发现了茶叶可以解毒,据《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据考证:这里的荼是指古代的茶,大意是说,远在上古时代,传说中的神农氏,亲口尝过百草,以便从中发现有利于人类生存的植物,竟然一天之内多次中毒,但由于服用茶叶而得救。在时代尧禹的传说中,茶主要被当作一中药材用于日常生活,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有百解毒同时可以提神脑的神效。
可以说,中国茶文化在萌芽时期与人民的日常生活甚至生命安全息息相关,茶主要解决先民们极其贫困,衣食不足,物质匮乏的现状,是一种生存的需要。直到后来演变为品类繁多的茶叶品种,精细复杂的制茶工艺以及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茶文化,也是当时的神农氏意料之外的,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茶文化在萌生期茶叶主要作为人们生活实用的食物,是由当时经济条件决定的。
春秋战国之前,先民们常常生爵茶叶,对茶叶还缺乏认识,仅仅根据它的味道,把它归于苦菜一类,茶叶的滋味浓而醇厚,先苦后甘使人们有了感官与精神的愉悦。春秋战国以后,茶山药用逐渐转为日常饮品,当人们认识到它与一般苦菜的区别极其特殊功能时,茶与粮食占有了同等重要地位。《晋书》己载,“吴人采茶煮之,“粥”(“茗”字初始义为茶之嫩芽,后泛指茶);《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相景公,食脱栗之饭,炙做饮''。这个时候人们仍然把茶叶作为生活使用的必需品,其一可以增加营养,其二可以为人体解毒,并与其它食物搭配。至今生活在我国云南的基诺族人,仍有吃凉拌茶的习俗,将从茶树上采下鲜
嫩鲜枝,用双手捧起,稍用力揉,把嫩枝揉碎,放入碗内,再放入柠檬叶,大蒜,山八角,辣椒,食盐等各种辅料,用冷水凉开水冲泡搅拌后,即可食用,也是生活实用的一种需要。
(二)茶文化勃兴期一以名士贵族阶层志趣为目的
春秋战国是思想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不同学说流派互相争辩,局面异常活跃。其中,诸子百家中,儒家创始人孔子因继承三代中原文化正统,在诸子百家中脱颖而出。茶文化在此时受到了孔孟儒家仁政,所不欲勿失于人思想的影响,一下文人 ,名士贵族的人生志趣与茶叶朴实,淡雅,清高的意境气质相合。随后两汉时期,受君权神受思想的主导,使儒家思想的整体地位得以确立,儒家学说在在此时期进全盛阶段,魏晋隋唐时期佛教传人中国,中国本土的道教逐步形成,儒,道释思想从此与茶文化开始了紧密的联系。儒家思想的中庸为本主张“和”“以和为贵”,正这与茶文化的和“谐”精神相符合。茶的人文精神在于从饮茶中沟通思想,增进友谊,营造和谐气氛。
当时,魏晋时期的文人雅士盛行玄学,他们认同儒家,道家思想认为大体相似,并主张“少私而寡欲,清虚而静泰’提倡学习佛教,坐禅,品茶顿悟自己的过失,在当时带动了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于是,与传统文化的嗜酒,醉酒,借酒消愁的烂风气相比,他们更加欣赏茶为他们带去的生活态度与茶的肃静精神,于是他们与茶结缘,谢安,恒温在招待贵宾客人之时,以茶为主,将茶视为重要待客之礼。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茶叶已从原先的生活必需品转变为人们精神的载体,茶文化开始形成,人们开始用茶文化作为礼仪交往,思想传达。西晋人杜育曾这样描述,采茶,泡茶,饮茶整个过程尤为儒雅,其超凡脱俗之感为当时的文人雅士所欣赏。由此,看出,士人从关注茶的实用功能转变为更多的品尝茶的意境之美,茶事活动开始与用茶人的精神追求结合。久而久之王侯将相,地方官吏纷纷效仿,兴办茶晏的佳话盛传于世,这为茶文
化在唐朝的兴盛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茶文化鼎盛期
中国茶文化真正意义形成与唐朝,这与唐人对外开放的生活态度,多姿多彩的社会气象相辅相成,关键与佛教禅宗在这一时期的兴起与兴盛密切相关。禅宗认为佛在心内,不在心外,所以主张“静心”,“自悟”,排除所有专注一境,而茶这有这种提神养心的作用。于是僧人们潜心研究种茶制茶之道,不仅种茶自用,而且招待香客与外来僧人。僧人边饮茶边领悟人生哲理,追求心境,与世无争的清静环境,这正是茶文化所提倡的,与佛学哲理融会贯通。
有古书《杜阳杂编》记载,唐文宗经常请学士们于宫廷之中,研究讨论经学,之后吩咐宫女们泡茶,饮茶畅谈,以茶相待。还有记载,长安城内,茶馆先后开张,凡来饮茶者,不分高低贵族,均可同等引用。因此,在唐朝,无论上到朝廷贵族之家,下到普通百姓,都可以饮茶,品味茶的意境与茶为世人带去的悟到,茶成为了一种大众饮品。当茶走向大众普通化时唐朝星期的贡茶制度要求茶叶的四要素,使茶走向高品位的阶段,将茶的等级,礼仪做了更为精细的划分和规划。陆羽曾有一书详细记载了过去几个朝代茶叶的历史,产地,功效,如何培育,采栽,泡煮,饮用的知识,这是茶文化里里程碑的标志,是其走向高境界的体现。
两宋时期,茶文化发展到顶峰阶段,饮用茶的思想深入老百姓心中,社会的大小场所及事物把饮茶作为一种休闲娱乐活动。
有地位的人士积极积极探究名茶,将其发展为一门艺术学问,尤其是斗茶之风的盛行,更将茶文化推向一个高潮,饮茶过程意味深远,情趣无穷,这也成为了中华茶叶的发源开
端。直到清明时期,六大茶类的出现,使饮茶的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茶事过程由繁到简。还有,街头茶文化发展迅速,商人,雅士,百姓都可以在茶馆内闲谈家常,纵横国家大事,茶文化在此时期走进千家万户,开始了新的串程。
三、中国茶文化的功能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茶文化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唐代刘贞亮曾总结为“茶之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尝滋气以茶养身体,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1、满足的功能
茶文化的满足功能主要表现在实用性与神秘性,功利性与娱乐性的统一。不但满足物质生活需要,也满足精神生活需要。
2、改造教育功能
茶文化是有益进步的文化,能化人进而化社会,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陶冶情操,促进民族进步,提高民族素质都有特殊的作用,如以茶倡廉,以茶表德,以茶养性等。
3、渗透功能
茶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及各个艺术种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社交会友。诗词画舞,旅游建筑等,以及电视,广播,邮票等。
4、组织向心功能
通过对茶文化的认识,以茶为纽带,可以把不同阶层,不同信仰,不同制度,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团结组织起来或活动。如福建武夷山市的岩茶市、云南的普洱茶节,浙江新昌,泰顺,湖北英山,河南信阳的经济贸易发展。历史上,茶文化对促进民族往来,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认识功能
正因为茶文化渗透到经济和生活各国方面,所以,通过茶文化的种种行为或现象,可以探求到社会发展的轨迹,可以考察一个民族的民族史,科技史,文化史,民俗史,经济史等。老舍的《茶馆》艺术反映了旧社会北京市民的生活情况,正如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王家杨所说:“茶文化不仅具有民族特征,而且具有文化史价值,对探求民族个性,心理趋向和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
现代社会依靠高科技和信息,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物质财富将会越来越多,生活也将更加富裕。社会发展的经验表明,现代 化不是唯一目标,现在化社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精神资源。茶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时代性的文化元素及合理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和正在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会名流和知名人士乐意参加。茶文化覆盖全名,影响到整个社会。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及其发展,不仅仅是形成简单的一种饮食文化的过程,而同样映射出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精神特质。所以我们要好好保存优秀的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极尽个人的微博力量,让中国的茶文化长远的流传下去。
结束语;
由此看来,中国茶文化的发展史源远流长,在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中的影响颇大;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我们要继承和把它发扬光大,同时,要结合现代文明发展茶文化,让中国茶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姜天喜.论中国茶文化的形成于发展.西北大学学报.2006、(10).P68-71页.
[2].游修龄.说茶(《中华茶文化》代序).[浙江大学农学院.2000、(4).P289-292页.
[3].何哲群.唐代茶文化的形成与兴盛.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3).P169-170页.
[4].臧嵘.茶之路(一)茶文化的中华源头.文史知识.2000(10).P68-71页.
[5].徐晓村.茶文化学.北京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9(9).P1-15页.
[6].俞永明.说茶饮茶.金盾出版社.2003.
[7].徐海荣.《中国饮食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8].谢芳.论茶文化的社会功能.福州党校学报.2010(4).
[9]. 王玲.[M].中国茶文化.[M].中国书店出版社.1992.
[10].韩莹.现代茶文化及其功能分析.考试周刊.2010(2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