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学习数学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在于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机会,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和初步的应用能力。

一、课前调查、搜集应用事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课前让学生搜集调查一些相关的数学信息,既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体验数学的价值,又能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更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例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可让学生搜集自家几个月用电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根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小孩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自家用电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电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节能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二、课中导、学、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1、情境导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数学知识的形成来源于实际的需要和数学内部的需要。从生活实际引入新知识有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选择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生活实例,并尽量创设动态的、直观的情境,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新知。如在教学简单的排列问题时,可从班中选择三名同学到讲台前面让学生给他们排队,问有几种排法。这样通过学生的操作演示,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很容易的学会了知识。

2、在新知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基本的应用技能。

小学阶段学习的运算方法主要是加、减、乘、除。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现实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的应用意识和信念。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借助于画图让学生对运算的意义充分的理解,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知道什么情况下用加法,什么时候用乘法……,从而掌握基本的应用技能。

3、在练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练习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让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第二个层次是让学生根据算式补充条件或问题。第三个层次是让学生能根据算式自编应用题。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达到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

三、课后延伸,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主渠道 ,课外活动及作业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必要补充。数学知识的学习仅满足于课堂教学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课堂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将课堂上的知识拓展到课外,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无限的课后应用知识的空间。如:1、实践形式。学生学习了比例的应用后,可利用课外活动的时间组织学生到校园内通过测量大树的影子,自己的身高和影子,从而计算出大树的高度。2、数学日记形式。如学习了小数之后,可让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小数,是如何应用的。以数学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要灵活多样的长期贯穿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

学习、生活当中。因此,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背景和机会,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和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