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佳旅游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5

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5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霁蓝釉小杯,清雍正,口径7.2cm,足径2.9cm,高3.7cm

杯口外撇,弧壁,圈足。杯内施白釉,外施霁蓝釉。足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此杯胎薄体轻,造型规整,釉色均匀润泽。此类霁蓝釉器物多在祭祀时使用,因此又被称为祭蓝釉。

雍正款黄釉盅,清雍正,口径6.7cm,足径2.9cm,高5cm

盅敞口,直斜壁,圈足。盅内施白釉,外施黄釉,釉色纯正,釉面光亮莹润。足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清宫的黄釉瓷器多在重大仪式中,如祭祖时使用。

窑变菊瓣式扁壶,清雍正,高8.2cm,口径7cm,足径7cm

壶扁形,通体菊瓣式,圈足,壶身一侧有短流,另一侧为半环形曲柄。通体施钧釉,外底有八处支钉烧痕,底印阴文“雍正年制”四字篆书款。

窑变釉是清雍正时期创烧的仿宋代钧釉品种,以铜红釉为主,还含有其它多种金属元素,经过氧化还原,呈现出美丽的月白、蓝、紫、绿、酱、青、褐等色彩,与红色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千变万化的流荡的条丝和斑片,奇妙无比。

青釉荸荠式三系瓶,清雍正,高14.6cm,口径7cm,足径11.1cm

瓶撇口,短颈,斜肩,肩部有三系,腹大而扁,圈足。通体及足内均施青釉。腹部凸起两道弦纹,近底处有凸莲花瓣纹一周。足内书青花“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青釉是中国最古老的颜色釉,至清雍正时,景德镇青釉瓷器的生产达到了烧瓷史上的最高峰。此时的青釉包括豆青、冬青、粉青、梅子青、蟹壳青诸种。雍正时期的青釉釉面光润、坚致、细密,此特点一直保持到乾隆、嘉庆时期。

荸荠式瓶是清代流行的一种瓷器瓶式,首创于康熙时期。其直颈较粗,有撇口与直口之分,器腹均为扁圆形,状如荸荠,故此得名,又称直颈瓶。品种有青花、黄釉青花、豆青釉、郎窑红等。

仿官釉琮式壁瓶,清雍正,高24cm,口径6-4.2cm,足径8.7-5cm

壁瓶半圆口,长方体,半圆形足,足边沿为铁褐色。通体施灰青釉,釉面光亮并有大开片,瓶壁凸起四组八卦纹。外底书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书款。

官釉琮式瓶出现于宋代,此器的造型、釉色都极似宋代的作品,是仿古之作。清雍正时期对宋代五大名窑的仿制取得了空前的成就,摹古水平极高。此时所仿制的宋代官窑釉釉质莹润凝厚,有粉青、天青、灰白、灰青等色釉,釉面或有冰裂纹或无片纹,其纹呈白色或铁色。胎色黑,颇能体现宋代官窑 “紫口铁足”的特色,在清代文献中被称为“铁骨大观”。雍正仿宋官釉釉面没有真品肥厚匀净,也无宋官窑那种器口釉薄及其下渐囤厚釉一圈的特点。

粉青釉茶壶,清雍正,高11.6cm,口径7.5cm,足径14.5cm

壶敛口,扁圆体,短直流,方曲柄,假圈足,平底。盖与壶以子母口套合,盖面微隆起,上附桥形系。通体施粉青釉,光素无纹。壶流及壶口沿因釉层较薄微露白胎。外底青花署“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此壶造型简练,线条硬朗但不失流畅,色泽清淡素雅,釉质较温润,是一件赏用俱佳之作。清雍正时期青釉瓷器的生产无论是配方还是对烧制技术的掌握均达到了历史颠峰,故此壶釉色呈现出完美的效果。

窑变釉带耳双环瓶,清雍正,高23cm,口径11cm,足径12.5cm

瓶唇口微撇,短颈,溜肩,垂腹,圈足外撇。颈部两侧贴塑穿带环耳。通体施窑变釉。外底施酱釉,阴刻“雍正年制”双行四字篆书款。

此瓶釉色鲜艳浓重,宛如燃烧的火焰般灿烂夺目,为窑变釉中“火焰红”的典型作品。瓶的口沿处和耳部因釉层流动变薄而形成的灯草边是雍正时期窑变釉类瓷器的特征之一。

粉青釉尊,清雍正,高13.3cm,口径21.2cm,足径11.6cm

尊广口外撇,折肩,腹部呈六方委角形,束腰,圈足外撇。通体满施青釉,只在肩部饰一道凸起的弦纹。外底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书款。

此尊线条优美流畅,隽秀娴雅,在造型上颇具艺术韵味。雍正时期的粉青釉瓷器是模仿明代永乐时期同类釉色品种的产品,但和永乐时期的粉青釉器物相比,雍正时期的粉青釉釉层更显纯润厚实。

窑变釉弦纹撇口瓶,清雍正,高20.1cm,口径8.1cm,足径9.5cm

瓶撇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外撇。颈、腹部各饰三道凸弦纹。通体施窑变釉。足内施酱釉,阴刻“雍正年制”双行四字篆书款。

窑变釉是雍正时期在仿宋钧釉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品种,釉色比钧釉更加绚丽多彩,变幻万千。此种窑变釉一直延续烧制至晚清。这件窑变釉瓷器将铜红釉与月白釉紧密结合而形成了自然流淌的钧釉效果,长期以来被视为仿钧佳作。

仿哥釉塑贴三羊纹瓶,清雍正,高27.0cm,口径7.3cm,足径9.8cm,景德镇窑制品

瓶口呈浅笔洗状,细长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撇足。瓶身凸起弦纹4道。瓶里外及足内满施仿哥釉,灰黑色的纹路迂回交错,分割釉面,使平静的釉面产生动感,给人以美的享受。胫部塑贴三羊,姿态各异,呈酱黑色。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三行款。

雍正六年(1728年),唐英以内务府员外郎的身份被派驻景德镇御窑厂主持窑务。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御窑厂仿古创新的各种釉彩已达57种之多,仿哥釉是其中之一。此瓶在仿哥釉上加饰三羊,因“羊”与“阳”谐音,故寓意“三阳开泰”。《易经》云:“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喻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人们常以“三阳开泰”寓意岁首吉祥,祈祝国运昌盛。

炉钧釉水丞,清雍正,高4.5cm,口径5cm,足径4.8cm。清宫旧藏

水丞敞口,折腹,圈足。器内外均施炉钧釉。足内阴刻篆书“雍正年制”双行四字款。

炉钧釉属低温窑变釉,入窑经二次烧成,是清雍正朝景德镇御窑厂创烧的仿钧釉品种。从传世品及档案记载反映出雍正年款的炉钧釉以蓝、白或红、蓝等色相间交融,以不同的窑内气氛烧成各种变幻莫测的窑变釉面。此件炉钧釉水丞造型新颖,形制小巧,为少见的佳作。

粉青釉凸花如意耳蒜头瓶,清雍正,高22.9cm,口径4.2cm,足径9.9cm

瓶口呈蒜头形,短颈,硕圆腹,口、肩之间对称置如意耳,圈足。瓶内外及圈足内均施粉青釉。外壁以凸花装饰,口部为缠枝莲纹,颈部为卷草纹,肩部为如意头纹,腹部为缠枝莲纹,上结莲花四朵,近足处为莲瓣纹。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瓶属清雍正时期新创的造型,轮廓线条富于变化而又不失稳重,釉面匀净莹润,凸花自然流畅,层次分明,颇具美感。

胭脂红釉盘,清雍正,高2.9cm,口径15cm,足径9.3cm

盘敞口,弧壁,圈足。盘内及足内均施白釉,外壁施胭脂红釉。外底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款,外围青花双圈。

胭脂红釉创烧于清康熙末年,雍正、乾隆、嘉庆、光绪等朝均有烧造,其中以雍正朝产量最大,质量最精。它是一种以微量金(Au)作着色剂、在炉内经800℃左右烘烧而成的低温红釉。由于这种红料是从欧洲转入,故被称为“洋金红”或“西洋红”,而西方多称之为“蔷薇红”、“玫瑰红”。又由于这种红釉颇如妇女化妆用的胭脂之色,故又名“胭脂红”。胭脂红釉的呈色有深、浅之分,深者称“胭脂紫”,浅者称“胭脂水”,比胭脂水更浅淡者称“淡粉红”。雍正十三年(1735年)督陶官唐英所撰《陶成纪事》中记载当时岁例贡御的57种釉、彩瓷器中即有“西洋红色器皿”。从传世品看,雍正朝胭脂红釉瓷器造型有瓶、罐、盘、碗、杯、碟等,均胎体轻薄,玲珑俊秀,多数为内白釉,外胭脂红釉,极少数为内外均施胭脂红釉。

天蓝釉葡萄纹十楞大碗,清雍正,高11.5cm,口径25.2cm,足径14.7cm

碗十方形,敞口,圆唇,斜壁,下腹折收与平底相连,圈足,足底光凸呈泥鳅背状。通体施天蓝釉,外壁10面均用釉里红绘葡萄串纹。外底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釉里红出现于元代,由于当时技术条件所限,尚不能控制呈色的稳定,因此发色纯正的制品不多。至清代雍正时期,已经完全能够掌握釉里红的烧制技巧,故能随心所欲地控制其呈色。此碗在浓艳纯净的天蓝色釉衬托下,以釉里红绘画水灵灵的葡萄,颗粒饱满,鲜嫩欲滴,天蓝,紫红相互衬托,各臻其妙。

青花桃蝠纹瓶,高39.3cm,口径10cm,足径12.3cm

瓶撇口,细长颈,腹下渐敛,圈足外撇。瓶身以桃树为主题纹饰,树上结桃实9枚,桃花20朵,树下绘灵芝、竹子,空间绘蝙蝠5只。口、足际各绘双弦纹一周。底足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雍正朝官窑瓷器以造型端庄、做工精细著称。此瓶造型秀丽,构图疏密得当,工艺精巧。青花画风仿明永乐、宣德风格,以点染的重笔模仿铁结晶斑点,于清秀中显露出古朴刚劲之风。图案中的桃实、桃花、桃枝、蝙蝠、灵芝、竹子等,在传统文化中均属于吉祥图案,寓意福寿吉祥。此瓶为雍正官窑青花瓷器的杰出之作。

青花釉里红松竹梅纹瓶,高26.5cm,口径8.9cm,足径11cm

瓶敛口,短颈,丰肩,腹下渐收,圈足外撇。足内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此瓶器型秀美,以岁寒三友图为饰。画面以翠蓝色的青花绘梅树枝干、松针、竹及山石,以色彩略暗的釉里红描绘苍老的松干和傲寒的梅花,尤其令人称道的是图中以竹叶组成一首五言绝句诗:“竹有擎天势,苍松耐岁寒,梅花魁万卉,三友四时欢。”以诗寓画,画中藏诗,匠心独运。

此器所绘松竹梅“岁寒三友”图案是明清瓷器中常见的一种装饰题材。松树长青不老,竹有君子之风,梅花凌霜傲雪,古代文人骚客多以松竹梅的高风亮节自喻。

青花八宝勾云纹高足盅,清雍正,高8cm,口径9cm,足径3.8cm

盅撇口,弧腹,外撇高足。盅里光素,外绘青花纹饰,分别为云托八宝、缠枝花。足内边沿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

这件高足盅是仿明成化款的同类器,其青花色调浅淡,图案轻描淡绘,线条纤细清晰,釉面乳白莹润,是仿明成化青花八宝高足盅的成功之作。

青花云鹤九桃纹盘,清雍正,高5.1cm,口径21.5cm,足径13.5cm

盘口微撇,弧腹,圈足。盘内外青花装饰。盘内饰桃树一棵,结9枚硕桃。外壁绘8只飞鹤,间以带状云纹,近底处为海水江涯纹。外底双圈内署“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

此器青花浓艳,线条流畅,纹饰寓意吉祥,是为皇帝祝寿之器。

青花海石榴贯耳瓶,清雍正,高19.4cm,口径5.2cm,足径6.3cm

瓶洗口,长颈,丰肩,双贯耳,上腹圆鼓,下腹渐收,浅圈足。白釉微泛青,青花呈灰蓝色,晕染。颈饰海水纹,耳绘回纹,肩和胫饰蕉叶纹,腹绘缠枝石榴纹。外底青花双圈内署“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该器青花发色、釉面、纹饰及造型皆仿明宣德时期的青花贯耳瓶,很接近真器,以后各朝也有此器形。

雍正仿宣德款青花釉里红凤穿牡丹盖罐,清雍正,通高28.7cm,口径12.5cm,足径11.2cm

罐直口,圆唇,短颈,直腹,圈足。盖圆顶,子口,宝珠钮。通体饰青花釉里红纹饰。盖面与罐腹以釉里红绘主题纹饰--凤穿牡丹纹,短颈处绘青花釉里红缠枝莲纹,肩、胫部与盖边沿绘青花釉里红天蝠纹。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仿款。

此罐的图案喜庆吉祥,展翅的凤凰口衔牡丹飞翔在鲜花丛中。青花的典雅与釉里红的热烈恰到好处地平衡了视觉,烘托了主题。此种盖罐又称壮罐,明代宣德时期创烧,清代雍正、乾隆时有仿品。

釉里红海水龙纹瓶,清雍正,高35.5cm,口径7.2cm,足径13.5cm

瓶小口,短颈,丰肩,上腹圆鼓,下腹内收,圈足。通体以釉里红为饰绘海水,留白暗刻大、小二龙。外底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

此瓶器形挺拔端庄,装饰手法新颖,红白二色交相辉映,海涛中腾跃的大小二龙,有“苍龙教子”之寓意。

黄地绿海水白鹤纹碗,高6.5cm,口径15.1cm,足径6cm

碗敞口,弧腹,圈足。通体施黄釉,锥刻海水、祥云与仙鹤图案,以绿彩填饰海水和祥云,以白、黑、红彩绘仙鹤。底白釉青花双圈内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

此碗采用低温釉彩二次烧成技术。所绘图案笔法细腻,生动传神,表现出雍正时期御窑厂制作的官窑瓷器不计工本、刻意求精的工艺技法。

黄釉器在清代是皇帝的专用器具。仙鹤寓意长寿,为清代瓷器上所习见的吉祥图案。

矾红地白花蝴蝶纹圆盒,清雍正,高10cm,口径18cm,足径12cm

盒呈扁圆形,上下子母口套合,圈足。盒内施白釉,外通体矾红彩为地留白蝴蝶纹及缠枝花纹装饰。外底青花双圈内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双行六字楷书款。

此盒造型秀巧,装饰新颖,堪称雍正官窑瓷器中的珍品。

黄地绿彩云蝠纹碗,清雍正,高7.3cm,口径15.2cm,足径5.2cm

碗撇口,腹部下敛,圈足外撇。里外皆施黄釉。外壁用绿彩绘带状祥云,间饰红色蝙蝠口衔绶带葫芦,寓意“福寿万代”,近底处绘绿色莲瓣纹一周。外底书青花“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楷书款。

此种类型的碗俗称“鸡心碗”,出现于明永乐、宣德时期。该碗沿袭旧制,但造型更加秀美。以娇黄釉衬托绿彩,点缀红、蓝粉彩,这是雍正时期新创的粉彩品种。

斗彩荷莲图鼓钉绣墩,高52.9cm,面径31cm

墩面径、底径相若,器身长圆,呈鼓形,有四云头形镂空装饰。墩面为紫地轧道粉彩装饰,其中心为天蓝地斗彩装饰。器身大面积的荷莲纹为蓝地斗彩加绘粉彩,釉上填矾红、绿、蓝、白、紫、青花等彩料。上下各有一周紫地金彩鼓钉。

绣墩盛行于明清两代。此绣墩为乾隆时的代表作品,制作精美,应用了多种彩饰工艺,而层次分明,使绣墩端庄古朴的造型透出几分俏丽的情调。色地上以斗彩进行装饰本已艳丽,此器又增加了轧道粉彩工艺,愈显奢华。

斗彩婴戏图玉壶春瓶,清乾隆,高21.5cm,口径6.9cm,足径7.4cm

瓶圆唇,撇口,细颈,溜肩,垂腹饱满,圈足,足跟外撇。通身以斗彩装饰。腹部绘通景庭院婴戏图为主题图案。以竹石、芭蕉、栏杆、野花作衬景,16童子或捉迷藏,或斗蟋蟀,或抬杠等,衣服色彩各异,并加以描金。瓶颈部饰变形蕉叶纹、黄地折枝花纹和垂如意头纹。近足处绘变形莲瓣纹,足部饰回纹一周。瓶底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将金彩引入斗彩画面是乾隆斗彩瓷器的显著特征,它既丰富了釉上彩的种类,又使画面呈现出富丽堂皇的艺术效果。

粉彩梅花图瓷鼻烟壶,清乾隆,通高5.8cm,腹径4cm。清宫旧藏

烟壶细颈,扁圆体,圈足。铜镀金錾花盖,下连象牙匙。壶体边侧用多种色彩绘锦地花纹。颈部红地上绘蓝色回纹。腹部两面饰圆形开光,白色釉地,一面开光内以粉彩绘梅花图;另一面以墨彩书乾隆御制诗:“春雨胭脂洗嫩华,几枝浓叠赤城霞。双鸾恒在云深处,不遣飞琼到阮家。”左下方有墨书“御制”两字和红彩篆书“乾”、“隆”两方印章。

珐琅彩花卉纹瓶,高20.4cm,口径4.8cm,足径4.3cm

瓶小口,短颈,圆肩,肩下渐收,圈足。瓶外壁白釉上以各色珐琅彩料绘月季、天竹、腊梅、兰花、山石图案。肩部空白处以墨彩题“夕吹撩寒馥,晨曦透暖光”五言诗两句,配以胭脂彩方形印章,引首为“佳丽”,下首为“金成”、“旭映”。外底蓝料彩双方栏内“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

此瓶造型端庄秀美,胎体轻薄细腻,以红、黄、绿、粉、蓝等色绘姹紫嫣红的花朵,在如雪似玉的釉面上,显得娇艳妩媚,栩栩如生。画面布局承中国绘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传统,颇具艺术感染力。

黄地珐琅彩开光婴戏纹瓶,高16.1cm,口径3.4cm,足径4.5cm

瓶直口,短颈,溜肩,圆腹,腹下收敛,瘦底,圈足。通体以黄地珐琅彩装饰。颈部和足上各绘焦叶纹一周。腹部三面开光,内绘婴戏图,开光间隔处绘花卉纹。足内绿地蓝料彩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此瓶造型精巧,纹饰层次清晰,画工精细,色彩搭配自然和谐,画面阴阳向背的效果突出,有立体感。此器无论胎质、造型和釉色均极佳,堪称乾隆朝的瓷器精品。

珐琅彩双环瓶,清乾隆,高14.1cm,口径5.5cm,足径6.4cm

瓶仿汉代铜壶式样,敞口,短颈,溜肩,鼓腹,圈足,肩部饰金彩象首衔环铺首。瓶内壁及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壁通体以金彩锦纹为地,上绘各色变形宝相花,从口沿至圈足以5道金彩弦纹相隔,愈显富贵华丽。外底署黑色珐琅彩“乾隆年制”四字双行篆书款。

乾隆晚期的珐琅彩多以百花图案为地,并在色地上以轧道工艺装饰出各种图案,继而采用仿鎏金效果的装饰技法,风格繁缛华丽,精美异常。其图案装饰一改雍正时期珐琅彩所表现的清秀风格,和同时期的粉彩瓷器在装饰艺术方面基本类同。

珐琅彩缠枝花卉蒜头瓶,清乾隆,高18cm,口径2.6cm,足径5.5cm

瓶口呈蒜头状,长颈,溜肩,硕腹,圈足。瓶内壁及圈足内施绿釉。通体以金彩绘锦纹为地,其上以珐琅彩绘各式缠枝花卉,色彩艳丽。口、足、颈部饰以多道金彩,愈显金碧辉煌,华贵典雅。外底双方框内书蓝料彩篆书“乾隆年制”印章款。

乾隆帝对珐琅彩瓷器珍爱有加,珐琅彩瓷器的烧制数量超过康雍两朝,造型更加丰富,瓶类就有蒜头瓶、双联瓶、葫芦瓶、双耳瓶等,茶壶、方盒、盘、碗等器皿的数量与样式都明显增多。宫中内务府珐琅作人才济济,分工更加具体,画师有专工花鸟鱼虫的余省、擅长人物花卉的金廷标等。工艺制作更加精细,正如《陶雅》所称:“至乾隆,则华缛极矣,精巧之致,几于鬼斧神工。”

珐琅彩开光双戟小瓶,清乾隆,高8.9cm,口径1.4cm,足径1.6cm

瓶小口微敞,长颈,溜肩,椭圆腹,圈足外撇,颈部饰双贯耳。口、颈及双贯耳绘蓝彩卷草纹,肩部绘一周紫红地莲瓣纹,腹部以绿彩卷枝纹为地间饰四开光。一组开光为椭圆形,内以珐琅彩绘骑牛牧童和母子牛;另一组开光为圆形,内以胭脂彩绘山水风景,表现高山村舍、老翁独钓。圈足外墙绘一周变形如意纹。外底蓝料彩署“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楷书款。

乾隆时期开光技法在各类器物上的使用较为频繁,构成主次、疏密、虚实等多种变化,极大地丰富了艺术表现力。此瓶小巧精致,装饰手法新颖,两两对应的开光构成不同的画面,别具一格。

珐琅彩婴戏纹双连瓶,清乾隆,通高21.4cm,口径9—5.2cm,足径10—6cm

瓶呈双连式,洗口,溜肩,肩以下收敛,近足处微外撇。瓶附双联盖,盖钮涂金彩,盖面用蓝、红、黄彩描绘垂叶纹。口、足均以淡绿彩描绘折枝菊纹。肩、圈足外墙皆以胭脂红地璎珞纹、磬纹装饰。腹部绘主题纹饰婴戏图,一面为四婴、三羊,寓意“三阳开泰”;另一面为九子嬉戏,其中一小童怀抱宝瓶,瓶中飞出五只红色蝙蝠,寓意“福在眼前”。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横款。

双连瓶又称合欢瓶,是清乾隆时期流行的瓶式之一。此瓶色彩温馨,装饰题材吉祥喜庆,尤其是幼童的刻画煞是可爱。

珐琅彩山石花卉纹小瓶,清乾隆,高9.1cm,口径1.6cm,足径2cm

瓶小口,短直颈,溜肩,肩部凸起三乳钉,瓶身细长,上腹圆鼓,下腹斜收,卧足。瓶内外及底部均施白釉,釉面细腻莹润。瓶身绘山石、桃花和长春花等,寓意群芳祝寿。上题“长日香风细细吹”,下落“金成”、“旭日”两方红印。外底书蓝料彩“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款。

此瓶在似绢般的釉面上作画,设色淡雅,构图简洁清新,有雍正珐琅彩之遗风。

珐琅彩开光山水诗句瓶,清乾隆,高26cm,口径12.1cm,足径12.1cm

瓶莲花口,束颈,溜肩,圆腹,足微外撇。口内施松石绿釉。通体有多层装饰:颈及胫部为蕉叶纹、如意头、夔龙等凸印彩饰,腹部以豆青釉加金色乳钉纹为地,有四开光,内绘景州开福寺塔和周围的山景及墨彩隶书乾隆御制诗。其中一首名《河间道中》:“问风略悉农桑候,览古欣过礼乐邦。毛氏诠诗真诣独,献王得士果无双。韶开邨店春光霭,雪化溪桥野水淙。忆我书斋订经义,几多景仰在明窗。”钤“乾隆宸翰”、“惟精惟一”两方朱文篆书印。瓶底部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此瓶用多色珐琅彩与粉彩结合绘纹饰,在装饰手法上集轧道、凸印及彩绘等数种装饰工艺于一身,充分反映出乾隆朝高超的制瓷水平。

珐琅彩缠枝莲纹双连瓶,清乾隆,高17.5cm,口径6.8—4.8cm,足径7.5—5.1cm

瓶体双身连体式,洗口,束颈,溜肩,圆鼓腹,下腹内收,圈足微外撇。附盖,盖钮、边及口均涂金彩。瓶里和足内施豆青釉。瓶外通体以蓝紫两色为主体进行彩绘,左右两边由盖至足色彩相互交错,并用轧道工艺,其上绘黄、白、绿、红等折枝花。外底署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单行六字篆书款。

此瓶设计精巧,造型秀美,在轧道色地上绘花卉图案有铜胎画珐琅之效果。

粉彩菊花鹌鹑图瓷鼻烟壶,清乾隆,通高6.2cm,腹径2.6cm。清宫旧藏

烟壶小口,口沿施金釉,配铜镀金錾花圆盖。短颈,鼓腹,圈足。通体施白釉,腹部绘菊花鹌鹑图,生动自然。足底有红色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此烟壶上之图案寓意“长治久安”。画面布局疏朗,色彩雅丽,运用蓝、红、黄、绿、赭诸色绘制而成,采用先勾勒轮廓再填色的方法。颜色深浅不一,有立体效果。

粉彩开光婴戏图兽耳瓷鼻烟壶,清乾隆,通高6.5cm,腹径4.6cm。清宫旧藏

烟壶呈扁圆体,细颈配铜镀金圆盖,下连铜镀金勺。颈部饰勾金回纹一周,肩两侧对称兽面衔环耳装饰。通体饰珐琅彩轧道西蕃莲花,正面为圆形开光,内绘婴戏图,儿童神形描绘生动自然,画工精细。椭圆形足,足墙一周以金彩绘鼓钉12个。足底红彩篆书“乾隆年制”横行四字款。

此壶造型规整,胎质细腻,图案纹样清晰,整个画面使用了红、粉、绿、黄、金等色,色彩丰富,浓淡相宜,恰到好处。尤其是粉彩、珐琅彩并用,使烟壶愈显珍贵。

粉彩瓜棱瓷鼻烟壶,清乾隆,通高6cm,腹径3.1cm。清宫旧藏

烟壶呈瓜棱形,细颈,铜镀金錾花盖,下连铜镀金勺。颈部绘蓝彩回纹,颈、肩相接处饰串珠纹一周,下绘变形莲瓣纹。肩、腹部呈六瓣瓜棱状。瓜棱上轧粉彩折枝花卉,色彩淡雅,花纹精细。瓜棱间隙处为珊瑚红地,上下以金彩点缀,衬托出烟壶的富丽华贵。足内红彩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粉彩雕瓷博古图鼻烟壶,清乾隆,通高8cm,腹径4.3cm。清宫旧藏

烟壶呈扁形,瓷盖,下连竹勺。壶通体刻回纹地,上雕炉、瓶、灵芝、茶壶、围棋、鼎等纹饰,俗称“博古图”,施红、绿、紫、蓝、黑等色。足底双框方栏内红彩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瓷器雕刻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晋,至乾隆时期瓷雕技艺更为精进。此壶雕刻手法细腻,线条流畅,不失为乾隆朝瓷质鼻烟壶中的上乘之作。

木纹釉粉彩牡丹纹书式墨床,清乾隆,高4.8cm,长8.8cm,宽4.2cm

墨床仿木几式,墨床边及四侧面施酱褐色仿木纹釉,床面饰白地粉彩牡丹纹,床面一边贴塑粉彩书卷,又如床上置枕,可供湿墨倚靠。

清乾隆朝的瓷质墨床多有仿竹木釉、家具式者,其造型均秀巧新奇,施釉刻意摹仿竹木器的质地感,并施以五彩、粉彩等纹饰,成为一类清雅优美的文玩。

粉彩开光镂空花卉纹灯罩,高29.7cm,口径10.8cm,足径11.2cm

灯罩直口,长腹,圈足。形似灯笼,中空,口底相通。口、足上各绘黄地粉彩朵花纹一周,肩、胫均施抹红镂空变形蕉叶纹,腹部为镂空绿地粉彩钱纹缀以红蝠,四面各有一开光,开光内绘白地粉彩四季花蝶草虫纹。开光四周施蓝地粉彩缠枝菊花纹一周。

这件粉彩镂空开光花卉纹灯罩制作工艺高超,镂空技术精湛,纹饰色彩丰富艳丽,画面生动有趣,烛光透过空隙映照开光处的画面,似一幅优美的国画小品。这是一件既实用又具观赏性的粉彩瓷器珍品。

粉彩象生瓷果品盘,高6.5cm,口径22cm,足径12.3cm

盘折沿,底平坦,圈足。盘心爬伏一只螃蟹,四周散落核桃、红枣、荔枝、荸荠、石榴、花生、莲子、瓜子、樱桃、菱角等。盘口沿处模印缠枝莲花纹,圈足内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此件象生瓷果品盘仿生效果精湛,盘中诸果品不但酷似实物,而且都具有吉祥含义,如螃蟹寓意“一甲”,即科举殿试第一;荔枝树有“经四百余年犹能结实者”之说,象征长寿;核桃、石榴是多子多福的象征;而枣、花生、瓜子等则寓意“早生贵子”。

各色釉彩大瓶,高86.4cm,口径27.4cm,足径33cm

瓶敞口,束颈,颈下渐广,瓜楞腹,圈足外撇。颈部两侧为贴金彩夔形耳。全瓶从上到下共分16段釉彩。各种彩釉间以金彩圈线相隔。口部饰金彩、紫地粉彩、绿地粉彩各一周。颈部饰仿哥釉、青花、松石绿釉各一周。肩部饰窑变釉、斗彩。腹上部饰粉青。腹部饰12个霁蓝地描金开光,内中彩绘吉祥图,其中6幅为花卉、蝙蝠、蟠螭、如意、万字带等组成的寓意“福寿万代”的图案,另外6幅为“三阳开泰”、“丹凤朝阳”、“太平有象”、“吉庆有余”以及楼阁山水、博古图等。腹下及足部依次饰哥釉、青花、绿地粉彩、红地描金、仿官釉、霁蓝釉描金等。底部豆绿地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瓶身纹饰亦繁复多样,有缠枝花卉、缠枝莲纹、团花、焦叶纹、回纹、勾菊纹等。

此瓶集历代多种工艺和技术于一器。如此众多的釉、彩,配方及烧成温度都不相同,

需按釉下、釉上及高温、低温的不同要求,多次反复入窑烧成,工艺极其复杂。而如此多样的釉彩、纹饰又安排得主从协调,错落有致,浓淡相间,井然有序。此瓶造型雄浑,纹饰繁缛,色彩绚美,巧夺天工,它的烧制标志着中国古代制瓷工艺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粉彩象生果品高足盘,通高13cm,口径17.3cm,足径8.7cm

盘敞口,弧壁,瘦底,下承以喇叭状中空高足。盘内及高足内均施松石绿釉,盘外壁为珊瑚红釉地描金彩绘圈点及勾莲纹。盘内摆放与盘连烧在一起的粉彩绘雕塑果品,中间为一蜜柑式盒,周围有核桃仁、桑椹、樱桃、荸荠、石榴、桔子、枣、白果等。蜜柑式盒内亦施松石绿釉。足内沿一长方形留白内有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横边六字款。

清代乾隆时期,我国制瓷技术达到历史上的最高峰。景德镇御窑厂烧造了一批以瓷模仿各种工艺品和动植物、果品的瓷器,无论形态还是质感均酷似原物,甚至有时仅凭肉眼竟无法辨别真假,正如清乾隆年间朱琰《陶说》所云:“戗金、镂银、琢石、髹漆、螺甸、竹木、匏蠡诸作,无不以陶为之,仿效而肖。”此盘内的象生果品形态逼肖,质感真实,惟妙惟肖,巧夺天工。乾隆时御窑象生瓷尚有海螺、蚌、蝦、鸡、鸭、象、鹤、残荷、灵芝等,均造型比例准确,栩栩如生。

粉彩镂空转心瓶,高40.2cm,口径19.2cm,足径21cm

瓶口外撇,短粗颈,颈两侧堆塑象耳,垂肩,鼓腹,圈足。瓶内套一直腹小瓶,与外瓶颈部相接,可以转动。小瓶白釉地上饰粉彩。瓶颈与肩两部位,各绘12个开光,上下相对。颈部开光中,有楷书“万年”、“甲子”及篆书天干名;肩部开光内篆书地支名。腹部饰黄地轧道的缠枝花纹,并镂空出4组四季园景开光景窗,透过景窗可以看到套瓶上的婴戏图,童子们或骑马、或打太极旗、或持伞盖、或击鼓、或打灯笼,千姿百态。瓶之象耳、口沿及镂空景窗边缘部位均施金彩。瓶内施松石绿釉。底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款。

此瓶的口、颈部位皆能转动,尤其是颈、肩部开光对合组成一部万年历。瓶体须三部分分别烧绘,在工艺过程中,各部位的收缩比例要控制好,避免在组装、粘接、补彩后出

现纰漏。这件陈设器是乾隆八年(1743年)后特制的新式品种。

粉彩加珐琅彩开光山水纹转颈瓶,清乾隆,高24.6cm,口径12.6cm,足径11.9cm

瓶撇口,束颈,鼓腹,圈足微撇。颈部两侧各置一垂带形耳。瓶内施松石绿釉,外部通体以粉彩及蓝料彩装饰。腹部四面圆形白地开光内绘四季山水图。春夏二图内各题七言诗两句,春曰:“春到心间饶富丽,柳烟苍雨总宜人。”夏曰:“风邹谷纹圆远濑,霞堆峰势映明川。”秋冬二图内各题五言诗两句,秋曰:“淡月梧桐影,轻风罗解香。”冬曰:“梅帐春融雪,松窗月舞龙。”诗后皆有阳文“乾隆宸翰”及阴文“惟妙精进”两枚方形印章。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因为瓶颈部设计成双层,外层可转动,所以称为“转颈瓶”。

乾隆时流行在瓷器上使用圆形开光进行装饰,使纹样主次分明,并增强立体感。此瓶在欣赏四季不同的开光画面时,可通过转动瓶颈使双耳始终处于正面两侧位置,用心巧妙,别具情趣。

粉彩开光四季山水盖罐,清乾隆,通高19.2cm,口径7cm,足径7cm

罐口内敛,丰肩,肩以下收敛,圈足。罐附二节塔式镂空描金盖。罐体淡粉红色地上满绘缠枝莲纹,腹部四面设圆形开光,内绘四季山水人物景观。圈足内施豆瓣绿釉,外底署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清代瓷器图案中开光法运用较多,在粉彩瓷器中非常常见。乾隆朝大多使用4个圆形开光,且灵活多变,主题突出。此罐造型新颖,色彩绚丽,尤其是镂空罐盖,玲珑剔透,

将罐体衬托得格外精致。开光内所绘山水景物意境深远,景色宜人,笔意老道精练,显示出乾隆朝高超的瓷器绘画水平。

粉彩镂空蟠螭纹象耳转心瓶,清乾隆,高33.1cm,口径7.2cm,足径11cm

瓶敞口,束颈,垂腹,圈足。颈部两侧各有一象首为瓶耳。瓶外颈部饰黄地轧道粉彩折枝莲纹,腹部饰霁蓝描金蝴蝶勾莲纹,四面圆形开光内镂雕绿色蟠螭纹,足部饰黄地轧道粉彩云头纹。全器在颈、腹处分为外套和内瓶两部分。瓶颈与内套瓶相连,可以旋转,套瓶白地粉彩绘婴戏社火图。瓶内壁施松石绿釉。底足内施松石绿釉书红彩“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利用镂空对器物进行装饰美化是清代瓷器常用的手法,特别是康、雍、乾三朝大量将

镂空技法运用于转心瓶和转颈瓶上。由于镂空器物的制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成品率低,镂空部位需精心设计,因而清代大量镂空瓷器的烧制成功充分说明了这个时期瓷器烧制技艺的高超水平。

粉彩镂空云龙纹夔凤耳转心瓶,清乾隆,高30cm,口径6.5cm,足径9.8cm

瓶身修长,敞口,溜肩,自肩处分成两截。口、颈、肩呈八棱花瓣形,饰蓝地粉彩花卉纹,颈部两侧贴塑金彩夔凤耳。瓶腹中部施松石绿釉饰镂空云龙纹,上下饰紫地粉彩勾莲纹。通过镂空处可以窥见内套瓶中所绘的红蝠纹。足部饰仰莲瓣纹,连接仿黑漆描金底座。足底署描金“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

此瓶连座烧制,工艺水平极为高超,装饰手法奇巧别致,匠心独运。

绿地粉彩开光菊石纹茶壶,清乾隆,通高13cm,口径6.5cm,足径9.2cm

壶身方扁,曲柄,短流,圈足。壶盖隆起,金彩宝珠顶,壶口沿、盖沿处饰金边。壶通体饰绿地粉彩团花纹,腹部两面饰长方形开光,内绘粉彩写生菊花、山石、灵芝纹。底部松石绿釉书红彩“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此壶造型精致,施彩淡雅,颇具雅逸之趣。

粉彩婴戏天球瓶,清乾隆,高51cm,口径11.3cm,足径18cm

瓶直口微撇,直颈,球圆腹,卧足。以粉彩描绘纹饰。瓶身绘两棵青松下嬉戏的婴孩,或放鞭炮,或敲锣鼓,或吹喇叭,或骑木马,或举旗,或提灯笼,场面十分热闹。旁边衬以梅花山石,点出“闹新春”的主题。外底署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此器高大稳重,婴戏图中人数多,场面大,远胜于清康熙、雍正朝同种装饰题材的瓷器。

粉彩雕瓷鸭,清乾隆,高9.4cm,底长10cm

瓷鸭昂首伏卧,张口卷舌,一翅扬起,尾羽上翘。全身以粉彩装饰呈白色,双翅及尾羽为淡灰色,喙及双蹼为黄色,并以黑色点睛。头、颈及腹下以篦划出羽毛纹,背、双翅及尾羽则凸雕翎毛。下腹及足底平坦,无款识。

各种以动物为造型的瓷器在生产工艺上都较为复杂,传统的成型工艺有模制、雕塑、捏制、分体粘合等不同手法。该鸭采用雕塑成型法,在装饰上则集合篦划、彩绘等多种工艺于一体,是乾隆时期御窑厂烧造的仿生瓷雕精品之一。

粉彩开光人物茶壶,清乾隆,高12.6cm,口径5.5cm,足径6.3cm

此壶圆鼓腹,柄呈耳状,壶盖为覆钵式,上有莲纹装饰钮。壶身以米红色凤尾锦粉彩团花为地,正、背面各有一开光。正面开光内以“雨中烹茶”为纹饰主题,用清淡的粉彩描绘出人物在庭院中烹茶的情景;背面开光内题墨书御制诗一首,诗曰:“溪烟山雨相空濛,生衣独坐杨柳风。竹炉茗椀泛清濑,米家书画将无同。松风泻处生鱼眼,中泠三峡何须辨。清香仙露沁诗脾,座间不觉芳隄转。” 壶盖与底均有描金。壶底中心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 三行六字款。

此壶造型丰腴,线条圆熟,粉彩淡雅。纹饰取材于清乾隆七年(1742年)御制《雨中烹茶泛卧游书室有作》诗意,画面构图疏朗,描绘细腻,题诗书法精妙。乾隆是一位崇尚风雅的皇帝,一生所留诗稿丰富,从这件官窑茶壶中可见其文人情趣。

黄地粉彩勾莲纹大尊,清乾隆,高56.3cm,口径20.7cm,足径29.3cm

尊撇口,短颈,溜肩,腹部下垂丰满,圈足外撇。尊内施松石绿釉。外壁通体以黄釉为地,以粉彩描绘勾莲纹。圈足内施松石绿釉,外底署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款。

此尊形体硕大,色彩华丽,显示出乾隆朝瓷器典型的侈华和绮艳之风气。其腹部的勾莲纹俯仰、向背、聚散、飘逸,姿态各异。勾莲纹源自西方,在佛教文化中运用颇多,后来逐渐演变为寓意美满幸福的吉祥纹饰,是清代乾隆朝瓷器上的典型纹样之一。

粉彩婴戏瓶,清乾隆,高19.3cm,口径5.5cm,足径6cm

瓶撇口,细颈,椭圆形腹部,圈足。通体在白釉上饰粉彩绘一群眉清目秀、雪白粉嫩的小童敲锣打鼓、燃放爆竹的节庆嬉戏景象。口、足边描饰金釉,瓶内壁施绿釉,底绿釉上蓝料彩双方栏内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乾隆时期的婴戏图多出自供奉内廷的画家金廷标笔下。金廷标绘制的儿童姿态多样,动作夸张,画面多呈热闹愉悦的气氛。婴戏图是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之一,用以描绘“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的桃园美景和太平盛世。清代经康、雍父子之经营,摊丁入亩的成功推行,到乾隆时民族矛盾已相对化解,两千年的封建经济臻于顶峰,讴歌盛世以及替乾隆皇帝歌功颂德的文章和图画也大量出现,各种工艺品上的婴戏图即其表现形式之一。

粉彩九桃瓶,清乾隆,高64.7cm,口径22.2cm,足径20.4cm

瓶直口微撇,直颈,腹部丰满浑圆,圈足。通体绘桃树一株,树干茁壮,枝上结蟠桃9个,桃树旁衬一簇月季。底足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乾隆时期的粉彩瓷器中有大量祥瑞题材的装饰,这类题材大都借助自然景物寓意吉祥。绘画工细、层次清晰、内容繁缛是其时代特点。此瓶运用渲染手法绘画桃实,桃实饰彩浓厚,成功地表现出成熟桃实的娇艳色彩,构图疏密有致,形成叶有阴阳向背、树有老枝新芽的效果,是乾隆粉彩大件器物的代表作品。

以九桃纹装饰瓷器是雍正以来官式瓷器的题材和样式,至光绪朝仍有仿造。雍正朝的九桃图样或见于粉彩天球瓶、粉彩橄榄瓶,或见于过枝纹粉彩盘。在所有雍正、乾隆和光

绪时期的粉彩九桃纹瓷器上,以雍正时期的纹样着色最为鲜艳且最多样化,绘画水准最高。

天蓝地开光镂空粉彩转心瓶,清康熙,高73cm,口径31cm,足径28cm

瓶撇口,长颈,颈部两侧各有一金蟠螭耳,丰肩,上腹圆鼓,下腹内收,圈足,外撇,瓶底有5个圆孔。瓶由颈、腹、底座三部分组成,用铜铆钉固定。通体以天蓝釉为地,上绘青花蟠螭纹。腹部四面开光,镂空粉彩窗栏,瓶中套一桶式瓶,套瓶通体以粉彩绘西洋人物风景。瓶底座呈莲瓣状,莲瓣内绘折枝花。外底十字交叉署“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

此瓶天蓝釉与金彩、青花相映,色彩华贵典雅,瓶体结构巧妙,镂雕精湛,反映了乾隆朝制瓷业的颠峰水平。

粉彩花卉凸三婴戏瓶,清乾隆,高21cm,口径5.8cm,足径7.6cm

瓶呈三瓣花式,长颈,圆腹,圈足。内壁施松石绿釉。口、足沿饰红釉边,外体施白釉上绘粉彩花卉纹。紧贴外壁以堆塑法塑出三婴嬉戏。三婴或攀爬,或站立,玩耍着同样以堆塑法塑在瓶颈上的红丝带。瓶足底施松石绿釉留白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清宫造办处档案乾隆二十年《记事档》载:“四月二十六日,员外郎白世秀来说,太监胡世杰传旨:着交唐英照从前烧造过三子、五子瓶,并今日所进瓶等样款式烧造五十件。要赶在七月初一日送到,赏人用。钦此。”该三子瓶应即档案中所说的这种瓶,乾隆朝生产三子瓶至少有过两次。

绘画与堆塑相结合是清代瓷器纹样装饰的一项创新技法,在整个清代尤其是乾隆年间广为流行。此瓶雕塑手法细腻生动,色彩素净淡雅,堆塑的婴孩使瓶体分外新颖别致,颇具情趣。

古铜彩蕉叶纹出戟花觚,清乾隆,高27.7cm,口径17.5cm,足径8.5cm

花觚仿铜器造型,四面各有出戟。器身施古铜彩,局部纹饰描绘金彩,器体模印蕉叶纹,束腰处模印夔龙纹。外底印“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古铜彩的烧制较为复杂,首先要在高温下烧成茶叶末色釉,再于其上加绘金彩和绿锈斑色,然后入窑低温二次烧制,才能达到古旧斑驳的效果。乾隆时期的瓷器仿制出类拔萃,惟妙惟肖,其中尤以仿铜器最为成功。此件花觚造型逼真,釉色古朴,纹路清晰,令人叫

绝。

粉彩雕镶荷叶香橼盘,清乾隆,高3.8cm,长15.7cm,宽10.5cm。清宫旧藏

盘呈荷叶形,叶面翻卷起伏,叶梗从叶后过枝而上,叶面边缘处贴塑含苞待放的花苞与莲实,莲蓬中有可活动的莲籽,器底粘有田螺和菱角形足。底书青花篆书“乾隆年制”四字款。

所谓“香橼盘”指古人书斋中陈设的一种小型果盘,其常置黄色香橼或佛手于其中,可散发出宜人的香气,平添不少雅趣。此器造型、釉色均刻意摹仿自然界中的实物,色彩与质感都颇为真切,自然生动,体现出当时瓷器成型及烧制工艺的高超水平。

仿斑竹五彩花鸟纹墨床,清乾隆,高2.5cm,长8.6cm,宽4.3cm。清宫旧藏

墨床仿竹床形,床边及四足施淡绿釉,上饰褐黄色斑点,颇似斑驳的嫩竹。床面饰白地五彩山石花鸟纹,背面书红彩“九畹山房”四字篆书款。

此器造型秀巧新颖,悦目怡人,釉彩柔嫩淡雅,仿佛通体散发出自然的馨香,是一件雅韵十足的瓷质文房用具。

古铜彩牺耳尊,高22.2cm,口径13.2cm,足径11.7cm

尊侈口,收颈,鼓腹,圈足外撇,肩部对称贴塑牺耳。此器釉色、器型、纹饰均仿古青铜器式样,底部篆刻阳文“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款。

乾隆朝的瓷器生产盛极一时,在瓷器的制作上又突出发展了特种工艺,即仿漆器、仿竹木器、仿古铜器及仿各种水果、海螺等象生瓷。仿品不仅形似,且釉色、质感也与实物相差无几。这种制瓷工艺的创新得力于当时的督陶官唐英。此尊以沉着无光的色釉为底,在暗绿底色中闪烁着黄色斑点,又有铁锈色斑和青铜器上特有的纹饰,充分显现出古朴典雅的特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hangjiatan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