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京 财 经 大 学
成 人 教 育 期 末 试 题(D卷)
会计学 财政学
一、判断题(判断对错,每小题1分,共15分)
1。 建立公共财政制度就是要最优化制度安排来确保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的实现.( Y ) 2. 公共财政要加大对竞争性企业的财政贴息规模和额度.( N ) 3。 调节居民个人收入差距的手段主要有税收和转移支付等。( Y )
4. 转移支出所产生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与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作用方向相同.( N )
5。 贫困具有区域性、民族性、不稳定性和经济结构性等特征。( Y )
6. 社会救助有两个特点:一是全部费用由财政解决,二是受保人不需要接受任何形式经济调查.( N )
7。 税式支出从性质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财政支出,属于财政补贴范畴,但与直接的财政支出有区别。( Y )
8。 税收的强制性是指税收的征收依据的是国家的政治权力,征税与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有直接联系。( N )
9。 国债结构指一国各类债务相搭配以及各类债务收入来源的有机组合。( Y ) 10. 拉弗曲线说明高税率不一定会取得高收入,高收入也不一定需要高税率。( Y ) 11. 国债二级市场是转让买卖已发国债的市场.( Y ) 12. 我国要进一步完善市以下的分税制财政.( N )
13。 狭义的预算监督,是财政部门内部对预算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等相关业务活动进行的考核、监察和督促。Y
14. 从国际经验看,单一制国家税权划分是分权制.( N )
15. 运用相机抉择原理调节经济运行,一般是逆经济周期而行。( Y )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1.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者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非市场性影响.
2。 部门预算:是指列入部门预算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单位的收支预算。 3. 社会性贫困:是指由物质、文化生活资源的分配问题造成的贫困。
4. 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以提高商品的销售价格或压低原材料的购进价格等方式将自己的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过程。
1
5. 记账式国债:是指主要面向机构发行的可流通国债。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1。 纳税人与扣缴义务人的区别 答:纳税人又称纳税主体,它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扣缴义务人是指税法规定的在其经营活动中负有代扣税款并向国库缴纳义务的企业或单位,也称代扣代缴义务人。对税法规定的扣缴义务人,税务机关应向其颁发代扣代缴证书,并付给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手续费.同时,扣缴义务人必须严格履行其职责,并按税法规定期限办理税款的缴库。
2。 基础设施与其他产品不同的特点。答:基础设施与其他产品不同的特点有:1、基础设施的生产大都有投资大、周期长、回收慢(或回报低)、风险高的特点。2、基础设施作为一种“先行资本”,是一种基础性产品,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制约作用。3、基础设施具有地域性。
3. 我国社会保险主要内容。 答:我国社会保险主要内容有:1、养老保险;2、失业(待业)保险;3、医疗保险;4、生育保险;5、工伤保险;6、住房公积金。
4. 税负转嫁与逃税的区别 答: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中,纳税人以提高商品的销售价格或压低原材料的购进价格等方式将自己的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的过程。在商品交易过程中,法定纳税人往往通过经济交易过程将其税收负担转移给他人,造成税收法律上的纳税人与税收经济上的最终承担者不一致。逃税是指纳税人避开税收法律规定不缴纳其应缴的税收。 5. 我国间转移支付制度现状分析 答:建立规范转移支付制度总的指导思想是在既定的财政下,均等化各地的财政地位,抑制地区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过大的趋势,实行全国范围内各级提供公品和服务能力的均等化。具体做法是:1、以“因素法”取代“基数法”,设计出一套科学的计算公式,作为转移支付制度的拨付依据,以提高透明度,防止主观性和随意性。2、确定转移支付规模,并保持一定的弹性.3、进一步完善《预算法》,增补转移支付制度方面的内容,尽快出台《间转移支付法》,为实施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建立一个必需的法制环境。4、尽快建立省以下间的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解决基层财政困难问题。 6。 财政监督管理职能。 答:财政监督管理职能的内容:1)监督管理宏观经济的运行。2)监督管理微观经济的运行。3)监督管理国有资产的运行情况。4)监督管理财政部门自身的工作。 7。 财政稳定经济职能的实现机制. 答:财政稳定经济职能的实现机制有:1)相机抉择。2)自动稳定器。3)供给管理。4)需求管理。
8. 财政工具。 答:财政工具是指为实现既定的财政目标所选择的组织工具和操作工具.主要的财政工具有:1)预算;2)税收:3)公债;4)购买性支出;5)转移性支出。
2
四、论述题(15分) 论述如何衡量适度国债规模.
答:通常来说,判断国债规模是否适度,大致有五个标准:1)应债能力.从应债能力方面看社会上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来承受债务的规模。2)偿债能力。从偿债能力方面看社会上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在今后偿还逐渐累积的债务。3)举债对货币供求的影响。从债务对银行货币供应的影响来看债务将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价格总水平。4)举债对私人部门投资和消费的影响.从债务对私人部门投资的影响来看债务有多大的“挤出效应\"。5)举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从债务工具是证券市场的基本金融产品的角度来看证券市场需要和能够容纳多少债券。在这五个标准中,最重要的是前两个,围绕这两个标准具体又分为四个衡量国债适度规模的指数。
五、案例分析题(15分) 案例资料:
建国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在发展农业,增加粮食产量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国民,旧中国—新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应该说,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还比较薄弱,而且形势还比较严峻。我们必须正视这样一个现实: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然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农业技术装备和劳动生产率水平都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我国农用机械拥有量75.9万台,农用机耕面占耕地在面积的55%,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此外抗灾害能力差。农民收入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拉大。
要求:结合此案例分析财政支持“三农”存在的问题,谈谈如何创新支农机制。
答:创新支农机制主要有:1)构建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按照法定要求和要求,保证财政支持“三农”支出的增长幅度不低于财政总支出的幅度,重点放在收入增量的调整上,从制度上形成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2)支持建立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一是维持粮食直接补贴的规模,加大对粮食科技攻关和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的支持力度.二是对粮食良种补贴要适当增加资金规模。三是进一步调整对农业基础建设投资和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结构,重点支持粮食主产区的主产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3)增加对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一是继续加大对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的力度。二是支持农民自主创业。4)大力支持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以农村教育和农村卫生为重点,全面落实“新增教育、文化、卫生支出主要用于农村\",加大财政和省级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农村公共卫生的支持力度。5)稳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一是加快解决取消农业特产税和农业税的遗留问题。二是在近两年着力化解乡村债务问题和县乡财政困难问题。三是着手研究妥善解决基层机构改革和城乡统一税制问题。6)加大市场机制
3
的作用空间.改革目前的各种农业补贴方式,减少直接补助的比重,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市场的力量进行融资扩张。7)依法规范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主要是财政支农、制度、管理方式要逐步统一,要改革目前各部门各自为政的做法,通过统一立法,确保用途相同的各种渠道资金能够集中用在解决“支农”问题的目标和重点上。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hangjiatan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