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未成年人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不仅关系着祖国未来的文明与进步,还直接关系到未成年人在未来社会中的发展和成功。正因如此,我们的中小学、幼儿园把对未成年人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紧抓不放。每当我们走进校园,常听到老师早,老师好,同学早,老师同学晚安等文明礼貌话语。地上丢的纸屑果皮等同学们捡起放在垃圾桶里,进办公室、教师寝室喊报告等其文明行为用语随处可见可闻,这说明校园内未成年人的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
然而,当我们走在校园外的街上,常常会目睹到未成年人在上下学途中的一些不文明行为。他们边走边吃着零食,吃完就把包装零食的袋子随手扔到了街路上。过马路,有的不走斑马线,有的不看红灯,与车辆抢道而行。在路上,有占道并行的,有的说着脏话玩着手机的;甚至还有损坏公物的,踏坏老百姓庄稼的,损坏禄化等的。为何未成年人在校园内外有如此大的反差呢?
第一,家庭、社会与学校德育步调不一,形不成合力。不一致的教育使学生难以养成良好习惯,如学校培养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校内校外都要行文明事,做文明真人,可学生回到家里,许多父母甚至祖父母都包办孩子的事情,这往往使习惯养成教育半途而废。 第二,许多同学的父母祖父母与个别教师本身存在不少坏习惯,并对孩子的行为方式产生了不良影响。例如,学生入校,一般都习惯于向教师行礼问好,可有个别教师毫无反应,似乎只有学生需要向老师有礼貌,老师就不向学生有礼貌,学校禁此吸烟,有的老师违反学校的禁令,吸完烟的烟头乱扔;有的家长见了老师也不闻不问,高高在上,无礼貌;有的家长在家中在社会上说话粗,行为不雅,这些老师和家长不良的习惯,都影响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第三,现在许多未成年人都是留守学生,他们在家中受到的教育基本上是祖父母无文化的教育。特别是农村,留守学生的祖父母文化素质不高,脏话随口而出,不文明行为随时可见,留守学生在他们素质不高的祖父母教育下,本来在学校教育下养成的文明行为,走出校门就丢了。
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们的良好行为习惯? 第一,把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环节来抓。所谓核心环节,就是把习惯养成当作最重要的评价标准,既体现于教育过程,又体现于教育目标。可以说,不重视学生习惯养成的学校教育,不是好的学校教育;不关心孩子习惯养成的家庭教育,不是好的家庭教育。对学校工作的考核,应当重点考察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应在自然条件下考察和评估校风状况。
第二,从未成年人的认知特点出发,行为习惯培养的要求必须是具体细致的。如《弟子规》中倡导的两个好习惯可以视为范例:“出必告,返必面”,即外出时必须告知父母,回来后也要面告父母。再如,“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意思是,如果听见年长者呼唤人,就应立即代他去叫人;如果要找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长者那里去看看有什么事。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就是说习惯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教育家叶圣陶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可见,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已经毋庸置疑.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我国儒学大师孔子提出:“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论断.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从出生到六岁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期.儿童的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等,大都要在此打好基础,如果基础打好了,那健全的人格,成功的人生也就随之而来.”这些道理无不证明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在教育中的独特价值.叶圣陶先生提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所以教育对未成年人来说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把教育部的中小学日常行为规范变为行为习惯,是养成
教育既切实可行又极为重要的内容。
第三,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家庭教育在配合学校教育、塑造学生精神世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要保持连续性、一致性,就必须加强家校联系。我们首先沟通家长和学校间的情感,通过家访、开座谈会等形式,对家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家庭教育提出明确的要求,如让孩子承担一定的家务,不让孩子进游戏厅,孩子在家要听父母的话,要尊敬老人,不玩手机,不吃零食,过公路要走班马线,不说脏话乱扔赃物,如何培养孩子在家的习惯养成等,形成共识。制定家校联系卡制度,向家长发放“家长谈习惯”征文,向家长推荐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编辑的《五元家庭丛书》,定期将学校某阶段内教育的主要内容、重点工作向家长通报。好习惯养成贵在协调一致和持之以恒。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尽可能形成一致性的教育要求,以学校为龙头,推进行为习惯的养成。其次,任何行为习惯都不是说教出来的,而是在反复训练和实践基础上养成的。好行为坚持的时间越久,好习惯养成的程度就越牢。因此,学校每个学期应重点培养学生养成一两个好习惯,而家庭和社会应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计划。并且,行为习惯的养成要和道德 、情感、意志、榜样教育结合起来,引导未成年人发现各类榜样人物的习惯养成经历,激励他们向榜样学习。
第四,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养成习惯必须实践,换一句话说,那不仅是知识方面的事,心里知道怎样,未必就养成好习惯,必须经常去做,才可能养成好习惯。”叶老的话告诉我们习惯不是单靠说或学就能形成,而是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德育活动课程的开设为受教育者开辟了更广阔的天地,提供了更充分的条件。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有充分准备的德育常规活动课程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用一种全新的观念看待自己和他人,及时矫正不良行为;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自尊、自强、自立,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如开展“爱心”系列活动:举行“炎黄子孙孝敬父母”演讲会,开展“孝敬长辈 关心他人”活动,在活动中要求学生做到“五个一”(给父母烧一个菜、洗一次脚、端一次茶、捶一次背、介绍一种健身的方法),让学生以实际行动为父母做一些事,尽到孝心。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勤工俭学,把自己的书法、绘画作品和亲手制作的工艺品等进行义卖 ,用挣到的钱为敬老院的老人添置寒衣。由于该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操作性强,孩子们纷纷响应,并从中受到了教育,在活动中寻找到了比金钱更宝贵的东西——人的精神和价值,也知道了生活的艰辛,钱的来之不易,使爱的暖流传遍校园。再如组织学生参观、访问,搞一些社会调查,让他们广泛接触社会,用具体生活中的典型实例教育学生,让学生耳闻目睹,开阔视野,吸取丰富的思想营养,在德育活动中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
我们意识到,未成年人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校园这块小范围内进行,而是要不断地向校外拓展延伸。评价学生思想素质的高低,既要看学生在校的表现,还要考查其在校外所为。我相信,只要我们学校和社会长期坚持正面引导,未成年人文明行为习惯就会慢慢养成。
武胜县胜利初级中学教师李远利。岳建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