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佳旅游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 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单元测试3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 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单元测试3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 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单元测试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秋夜纪怀 陆游

北斗垂莽苍,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①眀河:银河。②太清:指天空。③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

前迎接。

(1)第二联写景精细,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百虫呼叫;③

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其他看法,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诗歌意境题。题干已经给出了答题的方向,“写景精细”,可见应从

写景的角度入手。这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如下:先找出诗句中的景物,“风林一叶下,露草百虫鸣”,有“风”“林”“叶”“露”“草”“虫”;然后分析每个景物的特点,风是微风,叶子“下”,露水沾湿秋草,虫是“鸣”;接着把这些景物合为一处,分析其营造的意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语概括,树叶飘落,露水沾湿秋草,这个画面是凄清或萧条的,虫“鸣”以声衬寂,写出秋夜的寂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意境型的题目首先要注意答题的模式:先抓住景物,比如本题中的“风”“林”

“叶”等,然后借助想象把景物连缀成画面,最后要概括画面的特点,并点明氛围。本诗题目为“秋夜纪怀”,时间为“夜”,季节为“秋”,这里其实就提示了诗歌中创设的氛围应是凄清萧条萧瑟的。再现画面的时候,要特别突出景物的特点,比如本题中,“叶”是“下”,可见是飘落;虫是“鸣”,可见夜晚之寂静。 (2)三、四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3分)

【答案】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怀:诗人虽秋夜病卧,仍壮心不已,念念不忘昔年在大散关

的战斗生活,还想重返战场,报效国家。(意思对即可。)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看以下几方面,一是诗歌的标题,二是作者,三是注

释,四是涉及诗歌中的景物及其特点,五是诗句中的情感词。本诗的作者是陆游,这是一大提示,因为陆游是一位爱国诗人,他生活的朝代是南宋,故他的诗篇中往往表达的是爱国之情,忠君之志,投身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所涉及的诗句中有一个直接的情感词“思”,诗人身在病中,却依然“思”重返战场,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 1 -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

所作。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 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答案】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

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但又显得非常自然。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赏析诗句的切入点一般为意

象的选取,手法的运用,此题主要的就是“花须落”“柳絮行”“蜂抱”“鱼吹”的结合,手法上注意“抱”“吹”的运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课标卷重视诗歌内容的考核已经坚持很多年,主要是分析意象的含义,意境

的创设以及词语的运用,今年也不例外,这充分体现诗歌降低难度的趋势。赏析诗句主要的切入点是意象的含义、意境的创设以及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其中手法的运用往往伴随“炼字”而出现。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才使自己平

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课标卷考核诗歌的情感是大家都知道的,一般都在诗歌中和注释中能够找到

相关的信息,不会太难。答题有两种方式:第一,先总体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整体分析;第二是逐句的分析诗句,点明情感。答题时注意,虽然题干给的是分析某句表达的情感,但答题时要结合全诗,从整体上把握。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轼

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注】被酒:刚喝过酒,带着醉意。四黎:子云、威、徽、先觉都是海南黎族人,姓黎,故称“四黎”。翁:苏轼自称。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2分) 【答案】《论语》

【解析】本题实际上考的是学生对课本的熟悉。有关内容见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层级为识记A。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

- 2 -

【答案】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

和黎族百姓的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具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族百姓的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尽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8.“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5分) 【答案】(5分)词句采用比拟(拟物)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

生动。

【解析】本题涉及对诗歌鉴赏手法的考查,考生可以从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

等)、表达方式(记叙、说明、描写、抒情、议论,诗歌中主要是描写和抒情)、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比兴等)、谋篇布局手法(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等)等角度思考,组织答案时要先总述后分析。“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春天的天气,催人欲睡,词人午后醉入梦乡,醒来后,又觉室内异常清静,空气似乎凝滞了一般。这种环境,使人愁闷。于是词人打起帘子,明媚的阳光伴随清新的空气涌入室内,心情为之一畅。“卷帘尽放春愁去”。春愁乃无形之物,帘儿一卷,它竟象鸟儿一样被放了出去。这句写得富有特色,采用比拟(拟物)的手法,作者成功地赋予抽象之物以形象的感觉。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6分)

答案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

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惆怅之情。

答案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

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默默蘋香春在无人处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答案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例如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

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例如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惆怅。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题干中给出了两个理解角度,考生可以从

中选取其中一个

- 3 -

这一结尾给人以美的遐想。词人虽云“未成新句 ”,实际上新句已跃然纸上。这难道不

让人叹赞吗?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

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 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 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韦庄在诗中用衬托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人虽然到处漂泊,但好像对此并

不在意,认为这是“等闲”之事;而客中一觉梦醒,死家乡、念亲人的惆怅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解析】解答此题,要学会运用一些赏析诗词的术语来概括,比如,对抒情诗,有情景交

融、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景等;对说理诗,有托物言志、寓理于物等。其他还有动静结合、烘托、衬托、有声有色等。

考点:此题考点为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答案】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

的。韦诗的 “灯前”表现了诗人旅途漂泊的凄清、失神、怅惘之情。郭诗的“灯前笑说”表现了诗人在渔家所感到的温暖、愉悦之情。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到,虽然题目只是问的两个“灯前”所表达的不同意思,但回

答时务必联系全诗所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作答。韦诗所表达的是一种潇洒掩盖下的伤感,郭诗表达的是一种主客之间愉快交谈的一种欢愉心情。答题时必须紧扣这个基调。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8分)

钓船归 贺铸

绿净春深好染衣。际柴扉。溶溶漾漾白鸥飞。两忘机。 .南去北来徒自老,故人稀。夕阳长送钓船归。鳜鱼肥。

(1)“鳜鱼肥”三字让人联想起张志和《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

- 4 -

句 。(1分)

【答案】桃花流水鳜鱼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简析首句中“净”字的妙处。(3分)

【答案】联系“春深”“染衣”,“净”字巧妙展现了暮春时节芳菲凋尽,“绿”成了自

然的主色调的情景,委婉道出词人内心的纯净。

【解析】今年考查的仍是炼字:形容词活用,与“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有异曲同

工之妙。分析妙处时结构、内容、主旨三个方面都要答到位。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探究本词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词人通过“钓船”“柴扉”“白鸥”“鳜鱼”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田园生活自

然之美,寓示了他自甘淡泊,隐居为乐,不再以世事萦怀的内心世界。 如考生答案不在以上要点内,但言之成理,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给分。

【解析】考查情感:主要是把握作者当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内心小环境,搞清了两个环

境,再联想张志和《渔歌子》的主旨和本词题目中“钓船归”的暗示,“回归与隐居之乐”不用探究也可以回答出来。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2013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 眠 唐 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l)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 【答案】(l)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解析】“太古”,指远古时期;远古万物都不复存在。“山静似太古”,群山环抱,一

片寂静,就如这万物都不复存在的远古,这是诗人用来渲染周围的环境:诗人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这是诗人空间上的渲染。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 【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

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 (3)“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全

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 5 -

【解析】命题者没有难为学生,将“芒焰在简淡之中”的意思告诉了学生,即平淡的背后

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这类题的解题思路是,就是用诗句来解释诗评的话。就本题而言,诗歌中的哪些方面是平淡的,这平淡中蕴藏着诗人怎样的激烈情感。本题赋分4分,可从两个角度切入。比如,平淡——人的平淡、物的平淡等。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8.(2012·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思 远 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5分)

【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

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诗词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从景与情的角度思考。开头写景既

点明时令、环境,又点染烘托主题。一“晚”字,暗示别离之久,“千里”点明相隔之远。写出主人公因悲秋而怀远,给下文留下了铺展的余地。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

析。(6分)

【答案】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

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第一问:正因无处寄书,更增悲感而弹

泪,泪弹不尽,而临窗滴下,有砚承泪,遂以研墨作书。明知书不得寄,仍是要写,一片痴情,用意尤其深厚。第二问:“渐”字宛转、激切。“写到别来,此情深处”,墨中纸上,情与泪黏合为一,不辨何者为泪,何者为情。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无论是泪、墨、红笺,都融进主人公的深情之中,物与情已浑然一体。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9.【2012年高考四川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子 规 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1)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3分)

【答案】“空”字既传神地描绘出贪夫倦听却不得不听的矛盾之态,又形象地表达出了贪

夫徒劳无奈、难以排遣的惆怅之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本诗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任选能表现这种情感的两个意象简要分析。(5分)

- 6 -

【答案】本诗主要表达了思乡难归的情感。意象分析示例:①子规。子规啼声凄切,年复一

年催人归去,令“贪夫”“远客”无不惆怅、“断肠”,足见思乡心切、归家不易。②贪夫、远客。意指客居他乡之人。无论“倦听”还是“初闻”,都在“催归”声里“空低首”、“已断肠”,表达出了思乡难归之情。③锦水春残。春已残,花飘零,黯然失色的锦水春景,烘托出思乡难归的惆怅。④楚天月光。异乡梦醒,月光如霜,烘托出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思乡难归之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hangjiatan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