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观测方法
三四等水准测量仍采用DS3水准仪,水准尺可用双面尺,观测程序可简述为后前前后,即在每个测站上的观测顺序为:
1,后视黑面,依次读取下丝、上丝和中丝读数; 2,前视黑面,依次读取下丝、上丝和中丝读数; 3,前视红面,读取中丝读数; 4,后视红面,读取中丝读数。
三、四等水准测量的观测和计算次序(表1)
、 下下丝 测站编号 后 视 距 视距差(d) (1) (2) (9) >丝 后尺 上上丝 丝 前 视 距 黑面 Σd (4) (5) (10) (12) 后 前 后—前 (3) (6) (15) 红面 (8) (7) (16) (14) (13) (17) K为水准尺常数,即尺底红面分划读数 }前尺 ) 标尺读数 方向及尺号 K+ 黑减红 高差中数 (mm) 备 注 (18) (11) ~ 四等水准测量观测顺序也可以采用后后前钱,四等水准测量还可采用单面尺进行观测,其观测顺序为后—前—变更仪器高—前—后 二、计算与检核的方法
1,三等和四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
四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表2)
水准视线长仪型等级 号 DS3 &前后视距前后视累积差度(m) 距差(m) (m) 6 3 视线离地基本分划、辅助分划(黑面最低高红面)读数差(mm) 度(m) 2 》基本分划、辅助分划(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mm) 3 1 {三 DS1 四 DS3 75 80 5 10 3 5 2、计算与检核
]
(1)视距计算
后视距离:(9)=[(1)-(2)]X100 前视距离:(10)=[(4)-(5)]X100 前、后视距差:(11)=(9)-(10)
前、后视距差(11)之值应符合表2中之规定
前、后视距累积差:(12)=前一站的(12)+本站的(11) (12)之值应符合表2中前、后视距累积差的限差要求。 (2)高差计算
①同一水准差红面、黑面中丝读数的校核 红、黑面中丝读数差按下式计算:
前尺:(13)=(6)+K前-(7)
—
后尺:(14)=(3)+K后-(8)
其中:K前、K后为水准尺红、黑面的常数差,分别为和。(13)、(14)之值应符合表2中红、黑面读数差限差的要求。 ②计算黑面、红面的高差
黑面: (15)=(3)-(6) 红面: (16)=(8)-(7)
由于两尺的红面常数差K分别为和,因此(16)±后才是红面测得的高差。若后尺为,前尺为,应取“+“号,反之,后尺为,前尺为,则应取”-“号。 校核:(17)=(15)-(16)±=(14)-(13)
(17)之值应符合表2中红、黑面所测高差之差的限差要求。 ③计算平均高差 平均高差:(18)=
11[(15)+(16)±]=(15)- (17)=(16)±+(17) 22(3)测段的最终校核
《
①高差部分
∑[(3)+(8)]- ∑[(6)+(7)]= ∑(15)+(16)]=2∑(18)(± 其中,括号中的±在测站数为奇数的情况下才需要。 ②视距部分
∑(9)- ∑(10)=末站的(12) 水准路线总长: L=∑(9)+ ∑(10)
四等水准测量记录表格
测 站 编 <后 尺 下丝 前 尺 下丝 上 方向 及 % K+黑 减 红 高差 中数 备注 标尺读数 上丝 尺号 丝 号 后距 ( 黑面 红面 前距 视距差d ∑d 后 】 0 水准仪型
1 前 号DS3 +1 1号水准尺常数K1= \"- 后-前 2号水准尺常数K2= -1 2 < 后 前 后-前 -1 0 -1 + 0 ^ 3 \" 0 后 前 】 -1 后-前 +1 : + 《
+ 等级 仪器类型 路线总长度/km 路线闭合差 备 注 四等 DS3 ≤15 ±20 L为路线长度;n为测站数 最低视前后视距等级 最大视距/m 线高 差/m 度/m 前后视距累积差/m 黑红面读数之 差/mm 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mm
四等 80 ±3 ±10 ±3 ±5 测段的最终检核:
(1) 高差部分
红、黑面后视总和减红、黑面前视总和应等于红、黑面高差总和,并且等于平均高差总和的两倍(本例是奇数站,应等于±)。检核如下:
∑[(3)+(8)]- ∑[(6)+(7)]=++…+-++…+=()+()+()= 2∑(18)=2X[++]=2X=-7.477m 高差计算无误。 (2)视距部分
后视距离总和减前视距离总和应等于末站视距累积差。检核如下: ∑(9)- ∑(10)=(++)-++=末站(12) 视距计算无误。
测段总长:L=∑(9)+ ∑(10)=+=
由表2知,用DS3水准仪观测,黑红面读数差(13)、(14)不得大于2mm;黑红面所测高差之差(17)不得大于3mm;前后视距差(11)不得大于3m;前后视距累积差(12)不得大于6m。本测段的观测完全符合以上精度要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