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艺术学应何为?——读张晓刚著《跨学科研究:20世纪中国艺术学》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囊 ・鼋 Jj『【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l王伟 艺术学应何为? ——读张晓刚著 跨学科研究:20世纪中国艺术学 【摘要】 张晓刚博士的《跨学科研究:2o世纪中国艺术学 不仅对2o世纪以来中国艺 术学跨学科研究的学科理论背景、总体格局及各艺术学跨学科分支进行了详细的阐 发,而且对我国艺术学跨学科研究中若干问题进行了反思。作者为完整的艺术学跨学 科理论和艺术学学科体系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理论参考和鉴戒。 【关键词l 张晓刚 艺术学跨学科研究 张晓刚博士的《跨学科研究:20世纪中 的门类艺术的研究较多,但是对艺术学的学 是21世纪初对此领域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 国艺术学)X以下简称《艺术学跨学科研究))) 科本体方面研究的少~些,“文革”时候基本 第一部著作,并由于其精彩的论述被评为江 作为东南大学“艺术学国家重点学科项目” 就没有了。改革开放以后,全国很快就形成了 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该书由绪论、20世 成果之一最近由学林出版社出版,并成为“艺 美学热,艺术学的研究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已 纪中国艺术学跨学科研究的学科理论背景、 术学林”文库著作的又一全新力作。艺术学 经被美学所取代了,甚至在国内相当一部分 总体格局、各跨学科分支以及对我国艺术学 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 研究者的概念中,认为艺术学就是美学研究 跨学科研究中若干问题的反思共九部分构 生以来,已经有一百余年的历史,张晓刚《艺 的一部分内容。此后就有一些学者呼吁大力 成。张著《艺术学跨学科研究》并非指广义上 术学跨学科研究 口在“20世纪”这一特定的 开展艺术学研究,并尽快确立艺术学的学科 的围绕艺术学科且涵盖多学科、跨学科和超 历史叙述框架下,对我国学者围绕艺术学展 地位。 学科等多层次多学科合作、综合和统一的研 开的有关跨学科研究活动及成果予以系统 90年代中期,经张道一、凌继尧、刘道广 究,而是专指艺术学的交叉学科的狭义层面 梳理和检视,以期为当前的艺术学学科建设 等人的大力倡导,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 上的研究。具体是指艺术学和相邻学科(如心 提供必要的学术参照和理论鉴戒。 决定增设作为二级学科的艺术学(与一级学 理学、社会学、符号学、文化人类学等)相互 科艺术学同名),使之从组织体制上在国内得 结合、彼此渗透交叉而形成的艺术学分支学 艺术学诞生于1 9世纪末、20世纪初。 到确立。发展至今,艺术学也成为了国家重点 科。作者试图采用现代艺术学理论及跨学科 它诞生的标志是德国美学家和心理学家 建设学科。从艺术学的形成来看,它有三个研 研究的新成果对我国艺术学跨学科研究的 马克思・狄索瓦(Max DeSSOi r,又译德苏瓦 究领域。其一是理论艺术学,主要讨论“艺术 学科构成展开初步探讨,阐释其基本的学科 尔,1867—1974)于1906年出版的著作《美学 一般”或“艺术普遍”的问题,也就是艺术的本 属性和学科成熟标志,明确各跨学科的学科 与一般艺术学》,他所倡导的一般艺术学.一 质问题:其二是应用艺术学,指艺术学原理在 定位,廓清边界,确定主要研究范围和研究对 方面是针对美学而言、与美学相并立的一门 实践领域里的具体应用,它和理论艺术学相 象。作者选取已较为成熟的艺术心理学、艺 独立学科:另一方面是针对特殊艺术学即各 并列。近几年在我国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为 术社会学、艺术符号学、艺术文化学和艺术 门类艺术学而言的,是各门特殊艺术学的理 艺术学理论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提供了广阔 人类学五大艺术学跨学科领域,根据研究对 论总结。艺术学在德语圈各个国家的传播自 的天地 其三是艺术学跨学科研究,亦即交叉 象的特点和学科发展的实际,在横向的体系 不待言,就是在法、英、美、意大利、前苏联和 学科研究,或综合艺术学研究。其研究内容在 性与纵向的历史叙述之间寻找到一个较好 日本等国家,也可以看到艺术学不同程度的 交叉学科上应以“艺术对象”为主体,展开艺 的契合点,较为全面、立体、动态地展现了20 影响。我们所说的二级学科艺术学也就是这 术学跨学科的综合研究。 世纪中国艺术学跨学科研究活动的运行过 里的一般艺术学。 总体看来,我国20世纪的艺术学跨学 程、历史内容和发展规律。 我国学者最早对国际上这股学术思潮 科研究呈现出“两高一低”的运行特征。“‘两 作者认为:“艺术学的跨学科研究理论 作出应答的是宗白华。上世纪2O年代他从德 高’是指20世纪20—40年代和80年代到世 国留学回国任教于南京的东南大学(1928年 纪末这两个时段艺术学跨学科研究最为繁 i器 纛 蜜 基础在于艺术活动的复杂性和系统性,由此 产生研究艺术活动不同层次和阶段的多学 lIl = 兰 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现在的东南大学溯源 荣 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强劲势头 艺术心理 科综合的必要性”(P 39) 而“问题域的形成 于此),就以艺术学为题作过系列演讲,并写 学、艺术社会学、艺术人类学、艺术符号学、 是一门跨学科诞生的真正标志(或者说是它 有体系完备的讲稿【1]l其讲稿内容就广涉各 艺术文化学等各个艺术学跨学科分支都得 的充分条件)。”(p 56)“一个学科问题域的形 个艺术学流派和论题(心理学、人类学、风格 到了较为均衡和快速的发展”,“‘一低’是指 成,是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学术累积成形。” 论、形式论、艺术分类等);30年代,艺术学研 20世纪5O年代初到70年代末世艺术学跨学 (P 55)以问题为中心展开艺术学跨学科研 究比较兴盛,出现了一大批研究成果[2];40年 科研究的低谷期”。(P 1O0)f3]这种现象的形 究,既可以摆脱以往美学和艺术学理论的既 代,马采先生比较系统地对艺术学的范畴、对 成是与当时中国独特的社会环境分不开的。 定思维,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本质论和封闭的 象、方法等进行了研究。并在1941年发表于 系统论,同时,问题的确立性和阐释的开放性, 《新建设))上的论文《艺术科学论》,首次涉及 “20世纪中国艺术学的跨学科研究”是 也将使我们面临多重的选择前景。作者分别 到艺术学跨学科研究的理论依据问题。解放 个全新的课题,目前国内从跨学科视角对 以艺术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为例进行说明。 后,5O年代 艺术学基本上是翻译一些国外的 艺术学研究成果进行梳理的专著还付诸阙 在艺术心理学领域,就是围绕着艺术创作心 文献,而且主要是苏联的。另一方面,对具体 如。可以说张晓刚所著《艺术学跨学科研究》 理和接受心理。费希纳开创的“自下而上”的 网L !£  豳 豳军毒一鸯『豢蠹ll llII 鋈_蕈llI 二三 虽然给人以‘人丁兴 实验美学认识论路线,移情论对审美体验的 他论述起每一个问题来,都有一种总揽全局、 支无限制地罗列、扩张,的假象,但却经不住自习的 深刻阐释,心理分析派对个人意识的开掘,原 高屋建瓴之势。即使初学者也能从这部《艺 旺’、‘人才济济’(p.48)正因如此,“艺术学跨学科研究 型批评对集体无意识的探险,格式塔心理学 术学跨学科研究》中清晰地了解20世纪中国 推敲。”对知觉完型的分析,瓦尔堡学派的图像学研 艺术学跨学科研究的整体情况和来龙去脉。 究等等,解决了艺术活动中包括感觉、知觉、 必须在方法和对象上做出更深入的理论思 想象、理解、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和气质、 考和逻辑论证,并能经受住实践的有效性检 而不能一味地满足于对方法的嫁接和试 亨利・吉罗等在《文化研究的必要性,抵 验,锚,陷入‘方法论崇拜’的怪圈。”(p 41) 综观全书,张晓刚博士不仅对2O世纪以 性格、天才、灵感等心理奥秘。艺术心理学才 抗的知识分子与对立的公众领域 文中提 在艺术家心理、艺术创作心理、艺术作品心 出,正是学科的区分与专业化导致了批判思 理和接受心理等领域组建确立了自己的研 考的减弱,同时也使这些专业人员无法针对 究领地。而这些问题都是传统艺术学所无能 共同的学术关切而彼此对话。在我们看来,学 来中国艺术学跨学科研究的学科理论背景、 总体格局及各艺术学跨学科分支进行了详 而且对我国艺术学跨学科研究中 为力的。在艺术社会学方面,以法国波尔多学 科的划分与形成虽是近代社会发展的必然 细的阐发,派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实证主义的艺术社会 结果,但随着社会现实的变更,以追寻艺术普 若干问题进行了反思。作者深描了我国艺术 指出了发展过程 学,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的理论批判的艺 遍(艺术--a ̄)为目标的艺术学,已无法再固 学跨学科研究的基本走向,尤其对存在的主要问题 术社会学,还有吕西安・戈德曼的发生学结构 守学科所设定的坚强壁垒而对现实作出有 中出现的内在矛盾,并对发展前景进行了展 主义艺术社会学以及苏联等国发展的马克 效反应。因此,融合的视野和学科的交叉已成 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思主义艺术社会学等的流派纷呈和竞相推 趋势,“这些学科多方面的重合产生出了双重 望。在对具体的艺术学跨学科分支进行历史 回顾和描述的同时,作者着力揭示这种学科 基本特征、 社会学、文本社会学、观众社会学等学术场 依据处理数据的方法,要想为这几门学科找 历史运动的内在脉动、发展规律、域。艺术符号学、艺术文化学、艺术人类学等 到明确的分界线都越来越难,另一方面,由于 重要关节点和其在历史运动中的理论积淀 跨学科分支的独立也莫不如此。 可接受的研究对象有了范围上的扩大,每一 成果。作者为确立起20世纪中国艺术学跨学 动,使得艺术社会学也逐渐圈定了艺术生产 的效果、 一方面,无论是依据研究的对象还是 为正确理解和 任何一种理论学科的学术史研究,所探 门学科也变得越来越不纯粹。这样便导致了 科研究的一些基本学科范式,讨的,正是特定学科知识在自身演变过程中 对这些学科的统一性和学术前提的合法性 评价20世纪中国艺术学跨学科研究的是非 成败功过提供了学理和事实依据,以为 的具体增长与变化,以及这一知识演变过程 的不容忽视的内在质疑,而在以前 每一门学 得失、中所呈现的学术价值构造和特性问题。恩格 科正是借此而为自身的对立存在权利进行 完整的艺术学跨学科理论和艺术学学科体 斯说,哲学史是哲学思维的学校。同样可以 辩护的。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便是新创 系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提供理论参考和鉴 .虽然目前的艺术学跨学科研究还有待完 说,艺术学史是艺术学理论思维不可代替的 些带有‘跨学科’色彩的名词,如传播学、行 戒.善,但作者相信,随着艺术领域的不断扩大,艺 学校。正是艺术学史形成、丰富和完善着艺 政学和行为科学”。『4] 术学理论。而跨学科研究在艺术学的产生和 在我国,艺术学自诞生以来就和艺术领 术实践对艺术理论的强烈吁求以及学科建 必将推动我国的艺术学跨 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具体 域的跨学科研究是同步进行的,即同时表现 制上的可靠保障,理论的发生、发展总是存在一定规律性的历 出学科分化与学科重组的两种趋势。“一方 学科研究走向深入和成熟。其无限广阔的发 史过程,而知识层面的历史增长和变化则是 面,我们以现代学术观念对传统思想资源进 展空间和光明前景已不再让人怀疑。我们拭 目以待 、 其内在的支持,因而,探讨种学科的历史演 行的学术整理、归纳和学科分化的工作持续 进,其知识背景所具有的特征必定会以一定 进展,使得作为~门具有独特研究对象、范 围和方法并形成了系统的学术范畴和命题 另一方面 我 作者认为:“20世纪中国艺术学跨学科 的现代学科的艺术学开始形成:研究是中国现代学术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组 们又广泛地采纳现代人文社会科学视野和 成部分或具体成果,而不是中国本土艺术学 方法对艺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索。寻 传统延伸的产物。它诞生于‘西学东渐’的文 找艺术研究中科学与人文的最佳结合点来 化大语境中,是在中西文化交汇、交融中碰撞 克服单一化视野带来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 的智慧火花。”(p 74)毫无疑问,作为20世纪 (p 81) 中国艺术学跨学科研究的知识性存在背景, “跨学科”这一形式不仅可以克服艺术 这一过程的出现和演变,最值得我们关注的 学独特性逐渐式微的逻辑,也将艺术学的研 是:第一,中西方两种知识系统在交融整合过 究对象从含混不清的困境中解脱出来,重新 程中所必然出现的矛盾和;中突,第二,这一整 确认了它们的合法性 然而,一方面,“跨学 合过程对于20世纪中国艺术学跨学科研究 科”应该不止是名称的创新,更重要的是根 的学术构造产生什么影响:第三,这种影响的 据学科自身逻辑和扩展性动态机制的原因 发生本身有着什么样的具体特性和意义,以 而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实质性交叉融合。艺术 及这种影响的存在为中国艺术学跨学科研 学跨学科研究的合法性必须源自实质内容 .另一方面,“艺术学跨学科理 究的学术形态的确立提供了什么样的规范。 而非形式程序.作者精彩独到的分析在书中随处可见, 论研究中所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那就是理 可以看出作者对学科相关资料、发展历史和 论架构随意性很大,往往对学科基本结构和 当前进展情况了如指掌,又极富前沿意识,体 相互的区别于联系缺乏严格的逻辑论证和 现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理论造诣。因此 学理性思考的情况下 就对艺术学跨学科分 注释 的面貌呈现出来。 【1]评论书籍,张晓刚《跨学科研究:20世纪中国 艺术学》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年。 参考文献 [1】演讲稿贝《宗白华全集》第一卷,安徽教育出 版社.1994年 f2]如林文铮的《何谓艺术激1931)、俞寄凡先生 的《艺术概论=》(1932)、张泽厚先生 艺术学大 纲孰1933)、钱歌川先生的《文艺概论》(1935)、 朱光潜先生的《文艺心理学=》(1936)、林风眠先 生的《艺术丛论=》(1936)、向培良的《艺术通论》 (1937)、等 }3]未标书名只标页码的均指张晓刚著《跨学 科研究20世纪中国艺术学》,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9年版。以下同 [4]华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刘锋译,三联书 店,1997:53 作者简贪 王伟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艺术学专 业,研究方向艺术美学、设计美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