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乡风文明”建设途径探析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第34卷第2期 济宁学院学报 2013年4月 Vo1.34 No.2 Journal of Jining University Apr.2013 文章编号:1004—1877(2013)02—0082—06 “乡风文明” 建设途径探析 周建华 (济宁市委讲师团,山东济宁272000) 摘要:“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灵魂,目前,“乡风文明”建设是新农村“两个文明” 建设的薄弱环节。本文从当前乡风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入手,重点探讨了乡风文明建设的基本路径——政 策与机制保障、精英引领作用、活动促进、教育内化等关键问题。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C912.64 文献标识码:A “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五项 方式,提高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 目标之一。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 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其建设目标是在农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命题,并把“生产发展、生 村营造科学健康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为新农村 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确定 建设提供好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和任务, 化支撑。…具体而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乡 被称之为“二十字方针”。从此,“乡风文明” 风文明”建设应该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提高乡 课题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并成为学术界关注和探 村居民的道德素质、推动农村的科技文化教育、 讨的一个热点。 倡导健康的文明生活方式、促进乡村社会和谐、 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 一、“乡风文明”建设的内容与问题 然而,经过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努力,农 村的文化建设基础仍然非常薄弱,乡村文化建设 按照国家文明办的解释,乡风文明建设的主 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乡村居民的综合素质还很 要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 低,文化活动非常匮乏,生活方式还比较拙朴、 方面,具体表现为农民在思想观念、道德规范、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还没有 知识水平、素质修养、行为方式等方面要摒弃传 上升到应有的高度,还没有营造出健康文明的社 统的消极落后因素,吸纳和发扬适应社会主义新 会风尚,距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还 农村建设要求的文明因素,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 有很大差距。具体表现为: 风气和精神面貌。 第一、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 乡风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就是要大力发展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经济文化建设呈长 育文化卫生和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农 足发展之势,但从整体上看,还存在着严重的不 村居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形成崇尚文明、 平衡性,不但地区之间、而且同一区域内经济与 崇尚科学、健康向上的民风和新生活、新文化、 文化之间也存在着不平衡。不少地方经济发展了, 新风尚、新农民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是推动 甚至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基本上已经与城市经济水 和引导广大农村居民树立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平不相上下,而文化建设意识不强,形成了所谓“文 村的思想观念和文明意识,养成科学文明的生活 化贫困”的现象,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健康向 作者简介:周建华(1963一),男,山东省济宁市人,济宁市委讲师团副教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行政管理。 一82~ 上的风气难以形成,在物质文明繁荣的同时却患 上了精神文化“贫血症”,而一些经济贫困地区 更是处于“文化沙漠”的状态。 第二、文化建设的基础薄弱 在新农村建设开展了七八年的今天,大部分 乡村文化建设有所进步和积累,但整体看来,仍 然存在文化基础设施匮乏和基本条件滞后等问题。 早在1982年11月3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 会第五次会议上,《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 中就提出了“县县有图书馆和文化馆,乡乡有文 化站”的目标,但至今仍没有达到这个目标,即 便是已经建设这些设施的县乡等区域,目前仍没 有有效发挥其应有功能。至于村级文化机构的村 文化大院、文化活动中心,则由于种种原因大部 分有名无实或根本没有建设。村民喜闻乐见的文 化活动和书籍储备及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都还很 不完善,最常见的文化设备只有电视,在休闲的 时间没有合适的文化休闲活动,村民或游手好闲 或聚众赌博,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很难形成健 康文明的乡风。 第三、文化市场发育不完全或不规范 文化市场,是指以商品形式向人们提供文化 消费的场所及载体,包括文化商品、文化服务场 所及文化信息等。改革开放30多年来,乡村的文 化市场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获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同时也受到了来自于城市、乃至于西方文化的冲 击。在接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同时,也难免鱼龙混杂、 泥沙俱下。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 产品大量拥人,也带来了一些有悖于社会主义新 农村精神文明的一些东西;随着城市加大净化文 化市场的力度,许多不健康的文化产品开始向农 村转移。这些异域“不良文化”对农村文化市场 造成极大的破坏,使还没有发育起来的农村文化 市场失范,更使本来淳朴的民风在还没有建立起 新的价值观的情况下,盲目接受和被污染,难以 建立起适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价值体系和文明 乡风。 第四、农村居民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落 后 我国农村是文化人才拥有量最低的区域,绝 大部分居民学历在高中以下,还有一定数量的文 盲和半文盲。文化素质不如人意,加之传统观念 的束缚,使一部分乡村居民形成了小农意识和固 步自封的思维定势,其特点是听天由命、保守意 识的强固、小富即安,这与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创 新观念、进取精神、开放意识等文明乡风是不相 容的,显然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特别是 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新“读书无用论”抬头, 漠视文化教育投资,加之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带 来的消极影响,导致拜金主义等不良倾向膨胀, 传统美德受到冲击,不文明现象泛滥。比如,赌博、 迷信等陋习横行、社会信任缺失、伦理道德失范, 许多地方生活环境脏乱差等等。社会学者曹锦清 曾说“这是乡村现代化中最难的事情,有必要对 乡村居民进行相关的启蒙教育。” 2 所以在“乡 风文明”建设路径选择中要重点考虑如何实现农 民知识化、现代化、文明化的问题,因为他们才 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无论国家采取什么政策和 推动机制,外因的促进只能通过内因的内化才能 真正发挥作用。 第五、文化建设人才匮乏,乡风文明建设队 伍缺失 人才是建设的关键力量。“乡风文明”需要 的建设人才主要包括县乡两级文化机构工作人员、 乡村负责管理文化建设的人员、农村各种文化团 体的成员及乡村文化活动能人。在目前的乡村, 这些文化人才均严重不足。表现为文化专业人员 年龄及专业知识均趋于老化;文化专干不专职; 基层文化单位工作人员知识能力良莠不齐,整体 素质偏低,真正能胜任农村文化工作的业务人员 廖若星辰。以至于乡村群众活动组织难以开展, 或管理不善,甚至于相当数量的乡村根本没有群 众活动组织。由于缺乏对文化积极分子、文化人 才的管理和重视,致使文化人才离开乡村外流, 农村新生活、新文化、新风尚“失血”过多、失 去了引领而处于瘫痪状态。 第六、党员干部示范不够,使“乡风文明” 缺乏强有力的引导 虽然自建国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农 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自身建设,但是目前农村党 组织和党员干部仍存在引领和示范不够等问题, 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乡风文明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为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与新农村发展目 标不相适应,干部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对“乡 风文明”认识不到位,对新农村建设缺乏宏观把 握和推进能力;有些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一83— 淡化,奉献精神退化,缺乏事业心。有的虽有工 发挥乡风文明建设功能与作用,必须建立、完善 有效的各类机制,以保证乡风文明建设扎实、健康、 有序开展。所以,应按照“乡风文明”建设客观 作热情,但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科学态度,造成 只会盲目执行上级号召而蛮干,却不能因地制宜,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个别基层党组织甚至处于涣 散状态,许多党员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带头作用 规律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乡风文明建设的各种 机制,落实乡风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确保乡风 文明建设预期目标的实现。 (二)精英引领 没有发挥出来,难以承担重任,如此种种,使“乡 风文明”缺乏强有力的正确引导,影响到新农村 建设的长远发展。 二、“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政策与机制保障 “乡风文明”建设的难度要远远大于“生产 发展、生活宽裕”的难度。因为乡村居民在意识 上还没有像渴望“生活富裕”那样期盼“乡风文明”, 故而主动性和自觉性不足,这就需要政府的力量 来推动,即在政策上倾斜,在机制上保障。 在政策方面主要是强调政府主导责任,主要 包括经济支持政策、人才支持政策、制度保障政策。 经济支持政策主要是指“乡风文明”建设中 要在经济上给予政策倾斜。乡风文明建设是一个 系统工程,不仅需要文化专门人才,也需要必要 的文化基础设施以及适合乡村特点的文化活动投 资。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首要的是资金问题,因此 一定要强化政府的主导责任,遵循“政府主导、 群众参与、社会融资、金融扶持”的原则,确保 政府资金投人制度化和规范化。 人才支持政策主要是指国家在制订人才政策 时要充分考虑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通过各种渠道 满足新农村建设的人才需求,考虑如何让农村文 化人才回流、如何让城市文化人才支援新农村建 设等。 在制度保障方面,要求地方政府要有战略意 识,既要有发展的总体规划,又要有完善的保障 制度。如文化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职责、科学的 文化建设政绩考核制度,“乡村文明”体制创新 制度、激励制度等。 有了相应的制度后,还要有适应的文化机制 做保障。包括持之以恒的投入长效机制、平稳而 有效的建设管理机制、健康而有序的运行机制、 因地制宜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和谐平稳的统筹协 调机制、循序渐进的自律机制、科学完善的培养 机制等等。实现乡风文明建设规范化、科学化, 一84一 “乡风文明”建设的关键是人才,人才是乡 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和引领者,只有培育大 批杰出的人才,才能开辟新农村明天的辉煌。所 以要扎实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一定要大兴人 才战略,把人才战略作为繁荣社会主义新农村文 化事业的根本战略。 那么,哪些人属于“乡村文明”建设的精英呢? 如何才能发挥精英的引领作用呢? 在“乡村文明”建设中从各种角度能够发挥 引领作用的、自身具备高文化素质的管理者、工 作者都可以称之为“乡村文明”建设的精英。如 乡村基层组织中的优秀管理者、各种社团、各种 文化活动的优秀组织者等。为了有效发挥精英们 的引领作用,必须注重以下诸方面的问题: 首先,加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村 两委和党员的核心作用与引领作用。乡村基层组 织是开展乡村各项工作的立足点,也是乡村文化 队伍建设的主力军。“乡风文明”建设是否能健 康开展,关键在于村组织的有力领导。加强乡村 组织建设关键是强化村委和党委“两委”班子, 要把那些群众认为有奉献精神、文化素质高的人 选人班子,充分发挥他们在“乡风文明”建设中 的引领作用,营造各种有利于条件,如工作环境 条件、锻炼成长条件、任用和利益分配条件等, 让他们有条件用其所长,乐在其中。 其次,拓宽用人渠道,吸引各类人才到乡村 服务于“乡风文明”建设。如机关干部下派、挂职、 退伍军人回乡任职、“大学生村官”、“第一书记” 等形式,提高乡村基层组织的文化素质,为乡村 居民提供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文化娱乐活动等。 通过政府政策调控,充分调动文化干部深入基层 的积极性。 第三、提供高素质人才回流乡村的条件,吸 引文化精英反哺乡土。在当代农村普遍存在着这 样一种现象,本地考出去的许多高学历人员由于 家乡落后而栖息或漂泊城市,家乡的落后状况使 他们缺少回乡的动力,而这些人的外流是乡风文 明建设的损失。要做到人才回流,关键是政策, 如提供创业指导、咨询、扶持等“一条龙”服务 和各项再就业优惠政策等。当地的回流人才对乡 村有着天然的感情和了解,比其他各类外来精英 能更快的融人到文化建设中去。 第四、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乡风文明建设,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中的助推作用。如多年来开展 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文化扶贫工程、 对口援助工程、“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和“高校 毕业生到农村服务计划”等。积极扶持热心文化 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 化室、图书室等,允许其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展 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还可以以中小学生为主体, 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的开展,推动农村文化 建设。同时,要珍惜农村现有文化人才的稀缺资源, 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乡村剧团的活跃,造就了一 批农村文娱人才,要保护、利用这些民间艺人, 通过“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等办法,使他们的文 艺绝活后继有人,并使其变为文化品牌;本村、 本乡退休回乡人员在外工作多年,一般都具有一 技之长和良好的文化素养,要提供条件发挥他们 的余热,为引领乡土文化建设服务。制定相关的 政策与措施,打通各类人才向农村流动的渠道, 为乡风文明建设引进人才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吸引各种社会文化人才到农村工作和创业。比如: 制定相关适宜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参 与乡风文明建设;制订一定的优惠政策,吸引各 类专家学者、艺人、机关分流人员等到农村创业、 支持乡风文明建设。 另外,要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赞助农村 文化事业,广泛动员城市单位和居民以各种方式 支援乡村文化建设,利用社会条件扶持基层组织, 为农村文化建设输血、并培养其造血功能。全社 会的力量参与才能造就“乡风文明”建设的良好 氛围,才能形成强有力的社会推动,才能为精英 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创造条件。 (三)活动促进 要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必须 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依托各种适应当 地特点和经济发展形势需要的有效载体, “乡风 文明”建设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当前乡村居民的文化娱乐方式极为有限,主 要有扑克、麻将、象棋、秧歌、电影、电视等娱 乐方式。在这些娱乐方式中,以电视娱乐最受欢迎, 也最为普遍。但扑克与麻将在乡村娱乐方式中占 有很大的比重,而扑克与麻将往往与赌博恶习相 关联。所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曾联 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指 出“农村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坚 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 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农 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花会、灯会、赛歌会、文 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紧密结合农民脱 贫致富的需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 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 常识。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为载体,积极 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 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 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3 这 一《意见》至今仍然可以作为“乡风文明”建设 的指导意见,根据时代、区域特点以及农民群众 精神文化的需求,创新活动形式,完善活动内涵。 使农村文化娱乐活动成为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的积极因素。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创造性地开展乡村文化娱乐活动,安 排好冬夏两季农闲时间。例如组织农民文艺团体, 立足于乡村发展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充分利 用农村资源,发挥农民的积极性;近几年农民自 发成立的秧歌队,在冬天利用农闲扭秧歌,在春 节期间或婚礼、庆典上演出,在活跃群众文化生 活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各种场地、器械要求 不高的球类比赛、跳绳、拔河比赛以及多种多样 的体育休闲活动,定期开展乡村运动会。比赛项 目要形式多样,贴近农民的实际生活,使村民体 育运动在相互交流中获得发展。发展乡村群众性 文化娱乐活动,就要利用有利条件,因陋就简、 避短扬长。 第二、充分利用重大节日和集市,推动乡村 文化娱乐活动出现周期性高潮。如:春节、元宵节、 端午节、重阳节等各传统节日,广泛开展文艺演出、 体育比赛和家庭才艺展等喜闻乐见的乡村居民自 助性文体活动;特别是一些特殊节日一定充分利 用好,像母亲节、父亲节、老人节等,是开展传 统美德教育、建设“乡风文明”的好机会,在活 动中潜移默化,寓教于乐;农村集市的周期性更 一85— 加频繁,可以“经济搭台,文化唱戏”,培育内 容健康、形式多样、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群众文化, 使农民群众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主体,让广 大群众在参与活动中各尽其长、各尽其乐。 第三、在日常生活中,引导乡村居民开展健 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让“文明”活动占领乡 村文化阵地。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曾经 指出:“当今时代,……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 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 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 ……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 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乡村是传统陋俗最为顽固 的地区,世代传承、相沿成习,在文明因素熏染 较为薄弱的区域具有巨大的惯性,在长期积累、 继承、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无处不在,内容庞 杂,涉及到乡村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农村政 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水乳交融,这是几 千年不断积淀、不断擅变的结果。 建设乡风文 明,不能够忽视乡村居民的日常文化娱乐的组织 和引导,如不少村民把生产劳动与体育锻炼混为 一谈,休闲活动与游手好闲等而视之,如此等等。 “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就是要提高乡村 居民的“文明”观念,改变农民娱乐观念和习惯,提 高农民的文化活动 ̄k'-T,在丰富他们文化生活的同 时,更加注重其文化生活的内容和质量。在条件 许可的情况下,建设基本活动设施,如健身场地、 器械等,从群众普遍认可和喜爱的活动形式人手, 设计要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适合农村生活特点, 引导村民逐渐认识到文化活动的意义和好处。活 动设计还要与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护生态环 境、促进社会和谐结合起来,在生活细节处改变 那些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旧习俗、旧风气,使 人们能够切身感受到乡村文明建之风的和煦与温 馨,这对促进农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性, 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效果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第四、加强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满足“乡 风文明”建设中乡村居民不同人群的多层次文化 需求。目前,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极不完善,要大 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如广播电视进村、电影下 乡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各项文化惠农工 作,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 求。通过加强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各级电视台科技频道的作用,为农民提 ~86~ 供更多的农村文化科技知识。通过推动文化信息 资源共享网络建设,使“乡风文明”通过互联网、 卫星传输进入农村,通过文化阵地的不断加强, 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农民文化生活、占领 农村文化阵地。 (四)教育内化 “内化”本是心理学术语,是美国著名心理 学家托尔曼提出的一个概念,他把态度形成和改 变过程分为同化与内化两个不同阶段。同化是自 觉地使不相同的事物逐渐变成相近或相同,这是 态度改变的初级阶段;内化则是将自己所认同的 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及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 个完整的价值体系,这是态度改变的高级阶段。 态度形成的过程是从同化到内化的过程,经过内 化形成的态度属于个体内在接受的、固定的、难 以改变的。这里借用以指在“乡风文明”建设实 践中,结合乡村实际,运用教育手段将“乡风文明” 的观念和价值内化为乡村居民的行为能力和价值 准则,这是根本上的改变,是自内而外的变化。 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的 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发展教育,教育是实现 文明内化的最有效手段。温家宝总理曾在全国农 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 “教育是现代文明的基 石。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必须大力发 展教育事业。农村教育影响广泛,关系农村经济 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乡 风文明”,提高广大乡村居民文化素质,教育的 内化作用功不可没。 加强教育内化,提升乡土人才素质,培育新 型农民,是一项长期和系统的任务,要根据“乡 风文明”建设的实际需要,因地制宜,从农村乡 风文明建设人才需求、现有人才结构出发,统筹 考虑、周密安排,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第一、从推动农村基础教育人手,夯实乡村 文化建设的基础。基础教育的对象是“乡风文明” 建设的“承继者”,他们的文明素质直接影响乡 村未来的文明建设。学校是孩子最主要的受教育 场所,要求乡村教师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文明 素质,为人师表,教书育人。除正常知识教学外, 应注重精神文明熏陶,以提高农村学生综合文化 素质来影响家长乃至村民的文明行为。帮助青少 年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骨干,保障农村后续居民 的文化建设能力,这是实现“乡风文明”建设长 远发展的根本途径。 输送新鲜血液;另一方面,分期分批把乡土人才 选送到相关的院校、各类职业学校进修深造,为 新农村建设培养“造血”能力。 无论哪种形式,只要是农民乐于接受的、切 实可行方式,就一定能够提高乡村居民的文化素 质。达到教育内化的目的。 第二、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畅通提高农 民素质的捷径。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 素质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没有 文明的农民,就没有文明的乡风。但是目前情况 下乡村居民素质亟待提高,所以建设“乡风文明” 的新农村,需要加大对乡村居民的教育力度,培 养较高文化素质、文明修养和职业技能的新型农 三、结语 “乡风文明”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 部分, “乡风文明”建设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新农 村建设的发展。“乡风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 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也具 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因此,在建设中要切实从实 民,最方便快捷之路就是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就指出“整合农村各种 教育资源,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这 是尽快建设“乡风文明”的切入点。农村职业技 术教育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授课方式要灵活 多样,重视实践技能训练的同时,要适应新农村“乡 际出发,切实为乡村百姓的安居乐业服务,把“乡 风文明”建设的需要,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合格人才。 第三、拓宽教育渠道,多种形式培养新型农民。 如农民夜校,多形式组织各类人才培训。利用乡 风文明”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指标, 促使“乡风文明”建设与其它衡量新农村建设的 指标协调发展。在路径选择上一定照顾到制度建 设、人才挖掘、活动选择、教育内化等关键问题, 村文化站、村文化室、农民体育组织等文化组织 创办各类培训班,将它们建设成为集思想、文化 使“乡风文明”建设尽快驶上快车道。 教育、科技普及、信息传递、休闲娱乐等多重功 能的新型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心,培养造就一支 高素质的农村文化队伍。 第四、城乡统筹,“他山之石可攻玉”。可 以考虑城市与农村教师定期轮换制度,加强城乡 教育交流与互动,以城市带动农村文化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欢.乡风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J].兰州学 刊,2007,(3). [2]曹锦清.黄河边的中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 P345. 使城市优秀师资也参与到乡村文化教育建设中来。 不仅为乡村文化注入新的活力,也可以在“乡风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 文明”中起到示范的积极作用;也可以为城市退 休教师提供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机制,也可以采取 建设的意见[N].经济13报2005—12—12. [4]董忠堂,齐子忠,彭树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论纲[M].北 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P136. “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一方面,请有关专 家到农村开设讲座或现场指导,为“乡风文明” (责任编辑杜华) Analysis of the way of building‘‘Civilized local customs’’ ZHoU Jianhua Jining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lecturer mission Shandong Jining 272000 Abstract:Civilized local customs is the sole of 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Currently,construction of civilized local customs is the weakness in both material and ethical civilizations.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urrent ques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lized local customs.Focus on the key problem in the basic rout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lized local cust0ms——_policy and guarantee mechanism;elite leading role;activities to promote;education internaliz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the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civilized local customs;path choice. 一8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