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淡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浅淡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城关小学 赵彩霞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掌握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年龄特点发挥教材所蕴涵的创新优势,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去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辟道路呢?本文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谈几点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 营造氛围,培养创新的意识

和谐、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况。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聪明?”“谁最棒?”“谁的答案更好?” “谁能把老师问倒了„„”,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

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总之,孩子的创新活动是在宽松的无拘无束中进行的。老师的期待、激励,师生间真情的交融,小伙伴的合作互动,都是为了让孩子自己动手执金钥匙去开启智慧的大门。在这样亲和、互助的环境中,培养起创新的勇气,乐于创新的热情,“我能创新”的自信,最终使创新潜能得以激活。

二、 合理质疑,燃起创新的希望

学贵有疑。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问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的动力,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只有当学生感到需要问“为什么”“怎么办”的时候,思维才会真正启动起来,创新型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疑问,并带着满脑子的疑问进行学习,善于胜利疑问是教师教学艺术的重要表现之一。老师通过设疑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与热情;学生通过质疑、探疑、解疑的过程,开拓了思维,发展智力,强化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例如学生《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主动质疑,先提出一些理解课文中心内容的疑问: ①小壁虎为什么要借尾巴?②小壁虎向谁尾巴?③它们为什么没有把尾巴借给它?然后又提出一连串有利于开启智力,发展创新能力的新问题;如果小壁虎被蛇咬住,挣不断会怎样?小壁虎长出了新尾巴心里会怎样想?这时教师乘机继续点拔,如果你们遇到高兴的事会向谁说?小壁虎长出了新尾巴遇到小鱼、黄牛、小燕子会对它们怎么说?又会怎样做?以这些疑问为线索引导,学生不但能通过朗读,从课文中找到答案,还能开动脑筋,展开各种各样的联想,

在展开想象的过程中,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开发。

三、人的所言所行,培养创新的能力。

人的所言所行,所感所悟,其核心就是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有创新可言。思维迸发的最灿烂、最具价值的火花就是创新;说到底,思维的核心是创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要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根基,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引导学生或者挖掘课文言而未尽之意,或者填补课文的潜在信息,或者填补课文的“艺术空白”,多方提供训练机会,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锻炼思维和说写能力。如《海底世界》这课,可以让学生在课文和课件的基础上,自己去想象设计自己喜欢的海底世界,可以是演讲,可以是写作,也可以是绘画„„这种形式的训练,有利于能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最终实现创新精神到创新能力的转化和飞跃。

四、 动手操作,培养创新的精神。

培养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环节是动手操——通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不仅要学会已有的知识,而且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加工更多的知识,这就体现出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教师应提供足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的机会,如教学《黄果树瀑布》一文最后时,你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赞美它,这时你会发现学生赞美的方式多种多样,有诗歌、绘画等。又如:在教学适合做教具的课文时,教师放手让学生大胆的

去做,那样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多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摆一摆 ,讲一讲,想一想,给学生尽可能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自己发展一些隐性的没有发现或发明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关键在教师。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探索和积累教学经验,通过转变自身教育思想,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强化创新意识,加强创造思维训练,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来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城关小学 赵彩霞

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起来,真正成为认识和发展的主题,教育才能对人们产生最大的效应。如何才能把学生引进学习之门呢?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精心设计欢乐的教学环境,给学生更多参与认识的机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合教师的外因在学生内部产生一种内驱力,达到变“教的目的”为“学的需要”,变“学会”为“会学”。

一、让学生动手操作,提供感知的机会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比较切合学生认识能力的,丰富的感性材料,以及足够的时间,使学生在足够的时间内动手操作,手、脑、口、眼等各种器官充分参与学习过程,在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表象。如教学圆周率时,先让学生自己准备四个大小不等的圆,然后用直尽测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并把测量的有关数据记录下来,通过计算,学生初步感知圆的周长与直径存在着一种关系。这样的认识圆周率打下很好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直是主动参与的。

二、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为学生提供抽象概括的机会 抽象概括是学生获取知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既不能包办代替,又不能放手不管,而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给学生抽象概括的机会,不怕他们说错。在学生概括的过程中,教师要因势利导,抓住机会,适时点拨,或组织讨论,让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产生共同效应,最后再引导学生用准确、规范的教学语言,

抽象概括定义、法则及数量关系。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 为学生提供质疑问题的机会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疑难问题,教师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鼓励他们质疑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在每节新授课后都要拿出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我并不急于告诉他们正确答案,而是诱导学生展开讨论,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解决疑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一种不畏艰难,团结协作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过程的机会还有很多,如果课前阅读教材,为参与教学活动做好心理准备,设计多层次训练,为学生提供知识转化,形成技能的机会等。

总之,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