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液化石油气的储运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浅谈液化石油气的储运

姓名: 吕卓峰

班级: 08给排水1 学号:

浅谈液化石油气的储运

(姓名:吕卓峰 班级:08给排水1 学号: )

摘要:液化石油气的储存和运输是石油气供应系统的重要环节。储存方式与存储量的大小要根据气源供应、用户用气情况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确定;运输方式首先要根据供应基地的规模、运输距离和交通条件等选择,并进行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同时,储运的过程中会涉及一些安全问题也不可忽略。

关键词:概要;储存;运输;安全

(空一行)

1液化石油气储运概要

液化石油气(liquefied petroleum gas;LPG),炼厂气、天然气中的轻质烃类在常温、常压下呈气体状态,在加压和降温的条件下,可凝成液体状态,它的主要成分是丙烷和丁烷。储存和运输是石油气供应系统的两个重要环节。储存方式与存储量的大小要根据气源供应、用户用气情况等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确定;运输方式首先要根据供应基地的规模、运输距离和交通条件等选择,并进行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当条件接近时,应优先考虑选择管道运输方式,城镇液化石油气系统还可同时采用两种以上输送方式,互为备用。[1]

2液化石油气的储存

2.1液化石油气的储存方法

在城镇液化石油气供应系统中,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将液化石油气以常温压力的液态形式储存在地上的固定金属罐中。近年来,一些企业也引进了低温常压液态储存的装置。

2.1.1按储存的液化石油气形态

按储存的液化石油气形态可分为常温压力液态储存(全压力式储存)、低温常压液态储存(全冷冻式储存)、固态储存。

2.1.2按空间相对位置

按空间相对位置可分为地层岩穴储存、地下金属罐储存、地上金属罐储存。其中地下金属罐储存又可分为全压力式、全冷冻式。[3]

2.2液化石油气储罐的一般设计参数

2.2.1储存天数与储存体积

储存天数主要取决于气源情况和气源厂到供应基地的运输方式等因素,如气源厂的个数、距离远近、运输时间长短、设备检修周期等。储存容积要由供气规模、储存天数决定。

2.2.2储罐的设计压力

液化石油气储罐的设计压力应按储罐最高工作温度下液化石油气的饱和蒸气压和一部分附加压力来考虑。

2.2.3储罐的容积充满度

液态液化石油气的容积膨胀系数较大,随着温度的升高,液态液化石油气的容积会膨胀。在任一温度下,储罐或钢瓶允许的最大灌装容积是指当液化石油气的温度达到最高工作温度时,其液相体积恰好充满整个储罐或钢瓶。[2]在储罐及钢瓶的灌装过程中,考虑到操作及制造中的各种误差,一般只允许灌装最大允许灌装重量G的0.9倍。

2.3液化石油气灌装工艺

将液化石油气按规定的重量灌装到钢瓶中的工艺过程称为灌装。钢瓶的灌装工艺一般包括空、实瓶搬运、空瓶分拣处理、灌装及实瓶分拣处理等环节。按灌装原理可分为:重量灌装和容积灌装;按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可分为:手工灌装;半机械化、半自动化灌装;机械化、自动化灌装。(如下图)

3液化石油气的运输

液化石油气的运输方式为:将液化石油气从气源厂(或生产厂)运送到液化石油气供应基地的方式主要有管道运输、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和水路运输。在进行液化石油气供应系统方案设计时,首先要根据供应基地的规模、运输距离和交通条件等选择运输方式,并进行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当条件接近时应优先选择管道运输方式。

3.1管道运输

特点是:液化石油气的运输量大,系统运行安全、可靠,运行费用低。但这种运输方式一次投资较大(管道全线需一次建设完成),金属(管材)耗量大。当运输量不大,但运输距离比较近时也可以采用管道运输方式。液化石油气管道输送系统一般由起点站(储罐、泵站、计量装置等)、中间泵站、终点站(储罐及储配站等)和输送管道构成。

如果输送距离较短,可以不设置中间泵站。[4]按其工作压力可分为:

➢ Ⅰ级管道,P>4.0MPa

➢ Ⅱ级管道,1.6MPa➢ Ⅲ级管道,P≤1.6MPa[8]

3.2铁路运输

液化石油气利用铁路运输时,一般采用火车槽车作为运输工具。铁路运输方式适用于运输距离较远、运输量较大的情况。火车槽车配置数量主要取决于供应规模、列车编组情况、气源

厂到储配站的距离、槽车几何容积及检修情况等。

3.3公路运输

液化石油气采用公路运输方式时,一般使用汽车槽车作为运输工具。采用汽车槽车运输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汽车活动范围内的交通情况,如:道路路面及坡度、行车规定、桥梁限载等。要经过交通管理部门的批准,选择合理的运输线路。举例:如道桥的限高。目前,我国使用的液化石油气汽车槽车主要有三类:固定槽车、半拖式固定槽车及活动挡车。汽车槽车配置数量应根据运输量的多少、运输距离及槽车检修情况等因素确定。[6]

3.3.1固定槽车

固定槽车是将液化石油气储罐罐体及附件固定在载重汽车的底架上。由于受到汽车底架大小及载重量的限制,这类槽车的装载量一般不大,但整车性能好,运行平稳,行驶速度较快。

[5]

3.3.2半拖式固定槽车

半拖式固定槽车是将液化石油气储罐固定在拖挂式汽车底架上,它比较充分地利用了汽车的拖挂功能,装载量比较大。

3.3.3活动槽车

活动槽车是将液化石油气的车用活动储罐用可拆卸的紧固装置安装在载重汽车的车厢上。车用活动储罐应符合国家的安全管理规定,并设置必要的安全装置和专用阀件。这种槽车装载量小,稳定性差,行车速度低,运输费高。

3.4水路运输

在水路交通运输比较方便的地方,使用装有液化石油气储罐的槽船运送液化石油气,也是可选择的方案之一。目前使用的主要有常温压力式(也称全压力式)槽船和低温常压式(也称全冷冻式)槽船两类。水路运输分为海运和河运两类。

4液化石油气安全问题

4.1液化石油气泄漏原因及危害

4.1.1产生液化石油气泄漏危险的原因

在液化石油气储配站运行过程中。液化石油气泄漏是最可能和最容易酿成重大事故的危险、有害因素。有4个重要的工艺单元,是可能产生液化石油气泄漏危险的主要部位。这4个工艺单元包括:液化石油气火车槽车的装卸栈桥、压缩机运行可能造成液化石油气泄漏、液化石油气储存过程中可能造成泄漏、液化石油气钢瓶充装过程可能造成液化石油气泄漏。

4.1.2液化石油气引起的中毒窒息

根据GBl1518—89标准规定.石油液化气卸装场所的允许浓度不得超过1000mg/m3,当液化石油蒸气浓度高于17990m/m3时.人在其中将会引起眩晕、头痛、兴奋或嗜睡、恶心、呕吐、脉缓等症状。严重时表现为麻醉状态及意识丧失。

4.1.3液化石油气引起的火灾

液化石油气的爆炸速度为2000m/s~3000m/s,火焰温度高达2000℃,沸点低于-50℃,

自燃点为446℃~480℃。当一有火情,即便在远方的液化石油气也会起燃,形成长距离大范围的火区,灾害异常猛烈。液化石油气液体发热值为46.1MJ/kg,气体低发热值为92.1MJ/m3108.9MJ/m3,约为焦炉煤气的6倍多,由于其燃烧热值大,四周的其他可燃物也极易被引燃。不少液化石油气火灾案例中。都有建筑物被烧塌,混凝土构件被烧熔的情况。如此猛烈的火势,给现场扑救人员的作业和装备的使用也造成一定的困难。[7]

4.1.4液化石油气引起的化学腐蚀

在液化石油气中含有微量的H2S,其允许值为不得超过5×104,超标的H2S对储罐、设备、管道造成腐蚀。直至造成液化石油气泄漏.因此硫化氢超过5×104时应加装脱硫装置。

4.1.5液化石油气引起的其他危害

机械伤害:在卸装、灌瓶和残液回收等作业过程中,有压缩机,烃泵来完成操作过程,其原转动部件、传动带、传动齿轮等转动部件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触电伤害:压缩机和泵的运转动力由电动机提供.电动机及其电气控制装置的电源电压均为380V/220V,接地不良或失效导致的设备、管道及其零部件外壳带电或者绝缘破坏都可引发触电伤害;冻结:液化石油气储罐和管道多为露天设置,液化石油气的水分在冬天易结冰。造成管道和阀门堵塞,甚至冻裂。导致物料泄漏。因此,液化石油气中的水分应及时排除.管道设备要考虑保温;容器爆炸:液化石油气储罐是压力容器,如储罐的设计、制造和安装存在缺陷、运行超压、安全附件失灵及超期服役等均可能造成储罐爆炸。[5]

4.2液化石油气储配站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液化石油气储配站的生产工艺主要是液化石油气的储存和装卸。其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应

从厂址及环境条件、总平面图布置、道路运输、建(构)筑物、生产工艺、主要设备装置及作业环境和条件等方面进行。

4.2.1厂址及环境条件

从厂址的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周围环境、气象条件、资源交通、应急抢险救灾等方面进行分析。

4.2.2总平面图布置

从功能分区。应分为生产区(储罐区和灌装区)和辅助区的布置;有害物质、噪声、液化石油气储存设施布置;工艺流程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间距、卫生防护距离等方面进行分析。[2]

4.2.3运输路线

从站区道路、站区铁路、液化石油气装卸区以及码头等方面进行分析。

4.2.4建(构)筑物

从建(构)筑物的结构、防爆、朝向、采光、运输通道、卫生设施等方面进行分析。

4.2.5生产工艺

从液化石油气的燃烧爆炸危险、化学冻伤、中毒与窒息、化学腐蚀等特性;储存温度、压力、装卸速度等作业的控制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

4.2.6主要设备装置

从液化石油气储罐、压缩机、烃泵、水泵、充气枪、装卸鹤管等关键设备设施的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及失误的情况进行分析。

4.2.7作业环境和条件

从液化石油气储配站的噪声、振动、有毒辐射的有害作业部位;劳动卫生组织;生理和心理因素;人机工程学等方面进行分析。

5总结

液化石油气是生产生活中最常见的燃料之一,其储存及运输是液化石油气供应系统中两个重要的环节,把握好这两个环节才能保证液化石油气发挥出它的真正作用。

参考文献

[1]詹淑慧、李德英.燃气工程.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2]张建华、郭进.液化石油气储罐销爆安全风险事故树分析.武汉:

[3]许 强. 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储运装备的现状与展望

[4]田玉敏. 液化石油气储罐火灾的特点及消防对策

[5]姜正侯.燃气工程技术手册.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

[6]段常贵.燃气输配.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7]席德粹.城市煤气管网设计与施工.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8] [6]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城镇燃气设计规范(GB50028-2006).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