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佳旅游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美短跑运动员专项力量的训练学分析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美短跑运动员专项力量的训练学分析

作者:吕峰

来源:《新西部·中旬刊》2011年第12期

【摘 要】 本文分析了中、美两国短跑运动员在训练指导思想、专项力量训练手段及技术指标等方面的差异,探讨了中美短跑水平产生差异的原因,阐述了有关短跑专项力量训练的规律与特征,提出了我国在短跑专项力量训练方面的改进思路,以期提高我国的短跑训练水平。 【关键词】 中、美短跑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学;差异分析

一、前言

德国科隆的运动训练学教授葛欧瑟说:“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综合科学,它把许多单个学科综合到一起,然后直接与运动训练实践发生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运动训练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

[1]

运动实践中,专项力量是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成绩的重要条件之一。同时,它与其它身体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近年来,对力量与其它素质关系的研究成果有了较大的突破,表现在各运动专项中均提出了“优先发展力量,带动和影响速度和耐力”的观点。在短跑运动中,与短跑速度最为相关的是力量和技术2个因素

[2]

。力量训练是短跑训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效的

专项力量训练方法和手段是运动员创造优异短跑成绩的前提。专项力量是指在时间-空间特征上,肌肉工作的性质严格符合专项比赛要求的力量,它是一种包括技术、协调性、力量等多种因素在内的综合能力。专项力量训练水平的高低,是衡量短跑运动员训练水平高低的最主要的竞技能力指标之一。运动实践证明,短跑运动员的专项力量是专项动作速度的基础。由于专项力量训练手段含有较高的技术成分,因此,短跑运动员的专项力量水平是决定专项动作速度和专项运动技术的关键因素,是决定短跑运动成绩的首要因素。短跑训练的实质是如何将运动员的跑速提高的过程,而跑速是人的各种速度能力的综合表现。提高跑速,除了改进短跑技术之外,就是增强肌肉快速收缩的力量——速度力量。短跑专项力量练习主要是指能有效地发展和促进运动员创造最高专项运动速度的快速力量练习。短跑运动员的成绩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腿部肌肉群的速度-力量水平

[3]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中国和美国优秀短跑运动员。

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调研、调查访问、生物力学研究、数理统计等。 三、结果与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中、美两国短跑训练指导思想的比较

我国短跑训练指导思想是以速度为核心,在大量途中跑和加速跑中改进技术和提高跑的能力,专门性力量训练相对较少

[4]

。这种方法可能会导致一种假象,即在速度较慢、强度不大、大

肌肉群不是很兴奋或没有完全动员起来的情况下,利用小肌肉群的力量,形成一种不合理的短跑技术。而在比赛时,运动员必须全力动员所有肌肉群的力量完成技术动作,如果平时缺少大量的专项力量训练或进行了很多不符合途中跑肌肉发力特点的力量训练,大肌群参与的肌肉收缩必然会破坏小肌群的肌肉收缩所控制的角度,从而导致在比赛时技术动作变形或肌肉拉伤。我国短跑训练常用的专门性练习主要有小步跑、高抬腿跑、车轮跑、后蹬跑和加速跑等。美国的短跑训练是以专项力量练习为基础,辅之以专门性练习和途中跑,从而形成合理的短跑技术。他们认为,运动员首先应明确正确的短跑技术,经过符合动作技术结构的专项力量训练之后,其肌肉发力特点逐渐形成符合跑中的正确的肌肉发力方法的肌肉动力定型,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跑的专门性练习,将已具有的专项身体素质转移到跑的技术结构中去,从而形成正确的跑的技术。因此,力量训练被作为改进技术的重要内容。同时,跑的专门练习则有助于强化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和形成技术动力定型,促使运动员在很高的运动强度下,保持和巩固跑的正确技术,并使他们在比赛中得心应手地发挥技术。美国短跑教练员常用的跑的专门练习有:高抬腿跑、小步跑、直腿跑、弹性跑和疾跑等。由此可见,无论是训练的指导思想,还是所选择的专门练习手段,中、美两国都表现出不同的差异性。相比之下,美国的短跑训练指导思想则更加符合现代短跑运动项目的特性和关键技术的要求具有更大的实效性也表现出更强的科学合理性。 图1 中美两国基本理念比较

此外,从运动员的外部身体形态来看,我国运动员也显得清瘦、单薄。对此,阚福林教练曾指出,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和暴露出我国运动员力量训练的不足与欠缺。我国田径运动员肌肉发展的特点是下肢较上肢发达,前群肌较后群肌发达,屈肌较伸肌发达,特别是从肩部开始至脚踝的整个身体后部显得较为平板,缺乏应有的曲线和凹凸。这一方面,是力量训练指导思想和实施方法不同所致,同时,也暴露出我国传统的力量训练方法在指导思想和实际动作过程中的局限性。

2、中、美两国短跑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的比较

专项力量训练手段的选择与实施是否有效,将直接影响短跑运动员的途中跑技术。从表1中可以看出,中国与美国的专项力量训练手段基本相似。这些手段主要在于加强大腿前群肌力,增强身体着地缓冲的能力,改善落地时大腿积极下压与小腿著地前迅速后屈这一技术。不同之处,是美国有些训练手段强调了落地时身体缓冲能力和膝关节的稳定能力的训练,以防止着地时膝关节过度伸展,并对踝关节抗伸能力进行了重点练习。同时,这些手段也增强了下肢在着地缓冲阶段的发力力量,提高了下肢对地面产生的作用力的适应性。相比之下,我国短跑的练习手段主要注重施力作用于地面,对运动中关节的缓冲受力则显得重视不够。英国短跑教练丹•韦德比曾指出,中国运动员90%的力量训练都是负重深蹲和抓举,即主要强化提高了股四头肌的力量,却忽视了股后肌群力量。这种不平衡会导致2种结果:一是当作某个需要前、后肌群同时收缩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动作时,可能产生后群肌肉受伤;二是折叠动作差,不能有效缩短半径,不利于加快摆动速度。据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研究材料表明,与美国短跑运动员力量素质对比,我国运动员伸肌和屈肌不平衡(伸肌强,屈肌弱),左、右腿力量不平衡,快速力量差,上下肢力量比例不协调,高位发力差等。因此,我国短跑训练必须从重视伸肌群转为重视屈肌群的力量训练,从完全重视最大力量训练转为重视快速力量、负重跳跃力量和力量耐力的训练格局。 3、中、美两国短跑运动员技术特征的比较

在世界短跑运动技术的进步过程中,力量训练的进步和改善起着重要作用。对优秀短跑运动员刘易斯和伯勒尔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研究表明,他们在整个跑的动作过程中,伸髋肌群都在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5]

。通过比较,他们与二流运动员(成绩在10.60-11.50 s之间)的下肢关节

速度,主要不同之处是刘易斯和伯勒尔“都表现出极快的伸髋速度”。同时,1个跑步周期动作中,膝关节的角度只是从165°缩小到150°左右,然后再扩大到165°左右;而髋关节角度的变化要大得多,可以从148°左右扩到大203°。此外,由于髋关节周围的肌群是人体肌肉中最大的储存能量的环节,在1个跑步动作周期里,髋关节所完成的全部机械能约为455 J,而膝、踝关节在支撑阶段所完成的机械能只为31 J及192 J。可见,髋关节伸展的速度、幅度和力量已成了短跑后蹬技术特性和衡量后蹬效果好坏的关键指标,髋关节快速而有力的伸髋对跑的作用远远超过快速伸膝。因此,短跑专项力量训练必须侧重加大伸髋肌群的力量上,其中,主要包括臀大肌、大收肌和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等肌群。 摆动时膝角最小值(°)29.833.5+3.7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中、美两国短跑运动员都采用了“屈蹬式”后蹬技术,这种技术不仅能使屈膝肌肉的拉力角和拉力距增大,也增大了屈肌群的力量,而且还能增大摆动时的摆动速度。因此,它是有利的和合理的。相比之下,美国运动员的支撑腿蹬离地面的角度较中国运动员要小。肌电图研究表明,超过155°肌电图活动明显不如小于155°强烈。同时,屈蹬技术使小腿前倾角度和小腿后蹬角度进一步减小,从而使蹬力的水平矢量增大,增大了向前的推动力。这反映出美国短跑运动员获得的水平分力更大,向前效果好。摆动时膝角最小值,美国运动员也较小,表明他们大腿前摆时,摆动腿的重心与摆动重心(髋关节)靠近,既加快了大腿前摆的速度,也为减小肌肉的紧张度创造了条件。由于美国运动员后蹬力的水平分力提高和摆动半径的缩小,前摆速度的加快与幅度的增大,使步长和步频都得到了提高,从而提高了动作速度和短跑运动成绩。通过研究1个单步技术结构,也可以进一步了解中、美两国短跑运动员途中跑技术的特征(表3)。

跑的单步技术结构可分为支撑与腾空2个动作时期。单步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支持时间和腾空时间的长短

[5]

。从表3中可以看出,中国运动员比美国运动员单步时间长,主要表现在腾空

时间比他们长0.015 s,但是,并没有因此而获得步长的效益,步长反而比美国运动员短

。从支撑时间来看,中国运动员比美国运动员短,在作用力相似的情况下,适当增大作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用力时间可以获得增大冲量的效果。由此可见,美国运动员不仅步长有优势,步频也快于中国运动员约0.17步/s。且支撑和腾空的比例较为接近,两国运动员之间也有明显差距,进一步显示出美国运动员的单步技术更贴近现代短跑技术的趋势。 四、结论

1、短跑专项力量的训练应结合现代短跑运动项目的特性和关键技术要求,要合理安排全身肌群的协调平衡发展。

2、短跑力量素质训练应以多种方式着重发展速度力量,专项力量训练手段超前于技术进行,应在一般力量训练的基础上,协调发展专项所需的专项力量和改进专项技术。

3、我国短跑运动员的专项力量训练要重视伸髋肌群力量、摆动力量和缓冲能力的训练,做到专项力量训练和短跑技术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 杨桦,李宗浩,池建.运动训练学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 李宏印.短跑运动员能量代谢特点及其训练[J].汉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1999.17(2)68-

[3] 宫川千秋.伊东浩司的成长历程与训练特点[J].田径,1999(1)15- [4] 費罗.第七届世锦赛短跑项目运动学分析[J].田径,2002(2)38-40. [5] 宫川千秋.短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吕 峰,男,山东德州人,德州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