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访兰》教学设计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与文本对话 用心灵感受

——《访兰》教学设计 虞城县实验小学 金亚丽

文本解读

《访兰》是贾平凹先生的作品,课文通过生长在深山空谷中的野蓝和家兰的对比,突出了野兰高雅不俗,淡泊坦荡的品性,揭示了做人当如兰的人生哲理。

设计理念

本设计力求体现抓住重点、辐射全文的教学理念,教学中,教师最大限度地把教学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的书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读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智慧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

学习目标

1、自学本课6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园圃”“愠怒””轰轰隆隆”“山野水畔”“空谷僻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比,了解家兰和野兰的不同特点.

4、体会父亲说的话的含义,懂得野兰高雅不俗,淡泊坦荡的品性,理解做人当如兰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比,了解家兰和野兰的不同特点;难点是通过品味重点句子,感悟野兰的品性,得到人生的启示。

教学准备:

1

课件、师生共同搜集作者资料、兰花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 古诗引入,初识兰花

1、谈话:同学们,春天来了,又到了百花盛开的时候。说到花儿,就不得不提一提被称为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尤其是那兰花,高雅绰约,姿态优美,给人清新不俗的感觉。

2、交流课前搜集的上节课,我们搜集了描写兰花的诗句,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指名说)出示:

咏兰

碧草生在幽谷中,沐日浴露姿从容。 天赐神香自悠远,引来蝴蝶弄清风。

3、通过诵读,你了解了兰花的哪些特点?

教学理念 古诗的引入,激发了学生兴趣,赋予兰花诗一样的美丽,使课堂弥漫起浓浓诗意。使课堂形成未有曲调先有情的悠悠基调。

二、细读课文,再识兰花

1、花虽生在深山空谷之中,但它的清香早已飘过悠悠岁月。直到今天,我们对兰的喜爱仍是千古如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欣赏贾平凹先生笔下的兰花。

2、“碧草生在幽谷中, 天赐神香自悠远。”文中有一段话,再现了诗中描写的意境。请同学们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段落。

3、勾画兰生长环境的句子,写下自己的感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4交流。

5、这么美丽的山谷想不想走进去感受一番?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老师深谷探访。

(师描述)大山深处,绿荫环抱,树木苍郁。一条洁白的瀑布,似一

2

条银链,从几十米高的山崖上直垂下来,溅起万朵水花,抛洒万斛珍珠。水沫扬起,弥漫在空中,笼罩了周围的一切,雾气腾腾,朦朦胧胧。同学们,睁开眼睛,说一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空谷?

6、生长在这样环境中的兰又是怎样的呢?

7、师总结:这可真是云遮雾绕流水潺,深山空谷访幽兰啊! 板书:空谷幽兰 8、配乐齐读第二自然段

教学理念 :这一环节,通过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的想象力,与文本深度对话,理解兰生长环境的优雅,为赞美野兰做好铺垫。

二、 品读对话,理解兰花

1、后面的课文写到了父亲和我看到兰花后的对话,分角色朗读3——15小节,勾画再次写到了空谷幽兰的句子,在书上写下理解和感悟。

2、出示:

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原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经栽培,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1)齐读,交流感悟。

(2)出示图片,让学生想象兰花生长经历风雨冰雪的历程,感受兰花的顽强个性。

(3)出示家兰的图片,对比不同之处。 3、出示句子

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看着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3

(1)思考: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两个味有什么含义?

(2)思考:一样的兰草,为什么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儿? (3)家兰和野兰都美,你欣赏家兰的美还是野兰的美?为什么? (4)那么父亲更欣赏哪种美? 4、出示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的叶纯,开的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1)指名读,你觉得爸爸欣赏野兰的什么? (2)野兰的不俗表现在哪里? (3)带着此时的理解,齐读这段话

5、欣赏小诗,再次走进野兰的内心世界,感悟野兰的不俗品性。 (1)思考:从诗中你还有那些独特的感受?

(2)总结:正是兰的这种高雅、淡泊使我和父亲一路追寻,一路欣赏,一路品味。作者把这个过程浓缩为一个字,板书“访”

5、为什么用访兰而不用赏兰? 6、总结:

“访”有寻求的意思,对兰草的寻访表明了“父亲”与“我”对兰草的高雅、纯朴品格的敬仰,同时用一“访”字,把兰草人格化,从而更形象地表现兰草高雅纯朴的品格。

7、正是对兰的这种敬意,才有了访兰后的感受。出示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欣赏它的这种纯朴,后悔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齐读,板书(纯朴)

教学理念 :本环节,通过直观的图片展示,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引

4

导学生感知美,品评美,欣赏美,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见与不见》这首小诗,感受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意境美,感悟幽兰高雅不俗的品性,体现大语文教学观。

四、升华情感,做人如兰

1、课文选入时有所改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原著中的一段话: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兰,也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去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谷的人不会给社会有贡献的。”我深深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 (1)朗读思考:读了这段话,你觉得父亲带我访山中之兰的用意是什么?

2、总结:同学们,学完这一课,我们对兰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野兰那脱俗不凡的品格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野兰那样,坚持自己的人生方向,不随波逐流,做一个高雅的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3、带着对兰的敬意,齐读15自然段。

我再也不敢去挖这些野兰了。欣赏它的这种纯朴,后悔以前为什么喜爱着它却无形中就毁了它呢!

4、拓展延伸,学习写法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积累妙词佳句。

(2)仿照本文的写作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写出它的品性。 (3)阅读贾平凹的《丑石》。

5

板书设计:

空 谷 幽 兰

访兰 做人当如兰 不俗 有灵性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