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佳旅游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一曲久违的田园牧歌

一曲久违的田园牧歌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书中三昧

张家荣的《农耕年代》以质朴优美的笔触,以一个乡村儿童

曾经的视角与体验,描述从前的乡野生活,记述了人们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以及人们对土地的依附与情感,于娓娓讲述中,低吟轻唱出一曲久违的田园牧歌,温馨而又惆怅。

一曲久违的田园牧歌

□冯克力

年的农耕社会,在工业化、信息化的浪潮里,已经不舍昼夜,渐行渐远。

张家荣的《农耕年代》以质朴优美的笔触,以一个乡村儿童曾经的视角与体验,描述从前的乡野生活,记述了人们与大自然的亲密无间,以及人们对土地的依附与情感,于娓娓讲述中,低吟轻唱出一曲久违

《农耕年代》,张家荣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9年4月版。

的田园牧歌,温馨而又惆怅。

与通常的文人田园书写不同的是,作者从小生长在农村,“每天都在土地上奔跑、劳动、欢笑”。文人的田园书写,大多依凭阅读与观察,乡野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他们的身外之境,是需要用心去体察去感悟的他者。而《农耕年代》的作者原本就是“乡野里生出的一棵草”,在他的眼中,河里的游鱼、林中的飞鸟、地里的庄稼、檐间的家燕、园圃的嫩芽、游动的羊群……举凡大自然中的一切,无不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告别了农村,告别了土地。与此同时,农村本身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那种“鸡犬相闻”、“炊烟袅袅”的情形已不容易见到——反倒是城市里不乏“犬犬相闻”的景象,不过那一条条由主人牵着、在坚硬的水泥路面上溜达的各色名犬,也早已“进化”成了脱离土地的宠物。在中国延续了几千

66

LegalInformation//2009.9-10

书中三昧

是堪与自己等量齐观的生命体,并无高下、优劣之分。

于是,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作者为什么会为燕子迟迟不来自己家的檐下筑巢而焦虑,为什么会因听到庄稼生长拔节的声响而欣喜,为什么会因久不闻麻雀的吵闹而失落,当然还有长空中那声嘎然的雁叫所引发的心灵的悸动。

秋天已经有了凉意,晚饭后去找猪菜,太阳落山时往回走,在沙沙的土路上,遥看远处的群山以及群山上那浑厚的霞光,感觉有一种不可言状的东西从心底慢慢涌来,想要抓住却又倏忽飘远了。而这时,头顶“嘎”地响起了一些声音,抬头一看,是一串大雁在高高的天空里,就那样缓缓地越过我的头顶——我想,我关于苍凉的感觉就随着那“嘎”的一声出来了,尽管我那时还不知道这个词……

作者在书中还如数家珍地写到了农耕岁月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哪怕是一根扁担、一个背篓、一双草鞋、一件蓑衣……也每每带着生命的体温与田野的气息,读来饶有兴味,神清气爽。

《农耕年代》所留下的,毋宁说是一个过往时代的生存记忆。实际上,这些记忆对有些人来说并不怎么遥远,不过是二三十年前的切身状态。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步入了急剧的

转型,在完成了饥不择食的工业化补课之后,又被信息化浪潮所席卷。与之相伴随的,是环境的破坏,和人们为生存的种种焦虑与压力。

该书作者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告别了土地,成为一名蜗居在钢筋水泥间的都市中人。实际上他对农耕岁月的那份眷恋,并非完全出于怀旧,因为在他看来,“那些生存的细节,固执地影响着我们的成长,影响着我们看待周围事物以及我们自己的基本出发点”。

只是,在工业化、信息化浪潮裹挟下,已经匆忙跨入新世纪门槛的人们,又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去体味作者的用心与感受呢?

(摘自《文汇读书周报》)

LegalInformation//2009.9-10

6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hangjiatang.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