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十二首其九陶渊明
这是杂诗十二首其九陶渊明,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杂诗十二首其九陶渊明第1篇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 ,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译文】
人生在世就像路上的尘土,原本就像飘泊风尘,没有根蒂。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世间人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非要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及时行乐,有酒就要邀请邻里朋友一起共饮。人生就如同时光一样,只要过去了,就不会重新再来,因此,要趁着年富力强,勉励自己,多做些应该做的事。
【简析】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一》是陶渊明《杂诗》十二首中第一首。这首诗起笔即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读来使人感到迷惘、沉痛。继而稍稍振起,诗人执著地在生活中寻找着友爱,寻找着欢乐,给人一线希望。终篇慷慨激越,使人为之感奋。
杂诗十二首其九陶渊明第2篇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鉴赏
陶渊明的诗歌,往往能揭示出一种深刻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即对生命本身之深刻省察。对于人类生活来说,其意义乃是长育的。《杂诗》第二首与第五首,所写光阴流逝、自己对生命已感到有限,而志业无成、生命之价值尚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就具有此种意义。
“白日沦西阿,索月出东岭。迢迢万里辉,荡荡空中景。”阿者,山丘。素者,白
也。荡荡者,广大貌。景通影,辉与景,皆指月光。起笔四句,展现开一幅无限廓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昼去夜来,正是光阴流逝。西阿东岭,万里空中,极写四方上下。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此一幅境界,即为一宇宙。而荡荡辉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实为陶渊明襟怀之体现。由此四句诗,亦见陶渊明笔力之巨。日落月出,并为下文“日月掷人去”之悲慨,设下一伏笔。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朴素淡。不妨比较李白的《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虽然境界相似,风格则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换不得“素月”。“风来入房户,中夜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上四
句,乃是从昼去夜来之—特定时分,来暗示“日月掷入去”之意,此四句,则是从夏去秋来之一特定时节,暗示此意,深化此意。夜半凉风吹进窗户,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气候之变易,遂领悟到季节之改移。以不能够成眠,才体认到黑夜之漫长。种种敏锐感觉,皆暗示着诗人之一种深深悲怀。“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和念去声,此指交谈。挥杯,摇动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欲将悲怀倾诉出来,可是无人与我交谈。只有挥杯劝影,自劝进酒而已。借酒浇愁,孤独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大约即是从陶诗化出。不过,陶诗澹荡而深沉,李诗飘进而豪放,风味不同。“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此二句,直抒悲怀,为全诗之核心。光阴流逝不舍昼夜,并不为人停息片刻,生命渐渐感到有限,有志却得不到施展。本题第五首云:“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饮酒》第十六首云:“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陶渊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济天下,其根源乃是传统文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价值不能够实现,此实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诗中掷之一字,骋之一字,皆极具力度感。唯骋字,能见出志向之远大;唯掷字,能写出日月之飞逝。日月掷人去愈迅速,则有
志不获骋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终晓,谓从夜间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获骋,不禁满怀苍凉悲慨,心情彻夜不能平静。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终晓不能静,志土悲怀,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结苍凉无尽。
陶渊明此诗,将素月辉景荡荡万里之奇境,与日月掷人有志未骋之悲慨,打成一片。素月万里之境界,实为陶渊明襟怀之呈露。有志未骋之悲慨,亦是心灵中之一境界。所以诗的全幅境界,自然融为一境。诗中光风霁月般的志士襟怀,光阴流逝志业未成、生命价值未能实现之忧患意识,其陶冶人类心灵,感召、激励人类心灵之意义,乃是长青的,不会过时的。陶渊明此诗深受古往今来众多读者之喜爱,根源即在于此。
杂诗十二首其九陶渊明第3篇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知道魏晋门阀士族制度对知识分子的压制、迫害;细心品味诗中的意象,理解诗歌的艺术构思和意境创设。
过程与方法:教师范读提示字音、节奏,学生参照注释朗读分析初通大意,师生共同探究主题、手法、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独善其身”的人生选择,感受作者寂寞、苦闷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教法 教学重点:朗读品味诗句的意思,理解诗歌抒发的悲哀寂寞的情感。教学方法:涵咏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意味,讨论作者人生选择的意义。教学设想:读一读,想一想,评一评,议一议l
一 、课前导入:
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其中写到: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下面让我们与陶公对饮畅叙。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352或365或372或376—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市)人。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
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三、朗读赏析:
1.齐读前六句,概述诗歌中的意象及意味
明确:时间在交替,日沦月出。“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这是一个生命无法与之相比的无穷大的宇宙,也是一个象生命一样美丽而飘渺的虚空。“风来”、“夜中’两句中两个触觉意象把生命与巨大的空间分离,限定在一个点上——房户、枕席;“气变”与“不眠”两句中“易”和“永”在无限的时间运行过程与静止的这一“夕”之间拉开了距离,前者迁化不已,此时已非彼时,后者却因主观情感的悲凄、焦躁而凝定不动,从而凸现了此“夕”对生命的体验与感受。
2.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起何作用
讨论明确: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3.诗歌的后六句抒发了作者何种感情
讨论明确:生命是孤独的,不仅“欲言无余和,挥杯劝孤影”,连生命须臾不可脱离的时间也无情地抛弃了它,自顾自地奔向前方,把人播种在时间田野上的愿望连根拔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人生的好戏还未正式开场,时间的舞台已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与质量的愿望也将落空,焉能不“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呢!
时间交替,生命凝止;宇宙无垠,生命孤独;生命的好戏还未上场,时间的舞台已经撤走。这就是杂诗第二首意象的深层结构。
4.分析整首诗歌的思想内容
讨论明确:历来人们对陶渊明诗歌中的悲情很少提及和关注,其实陶诗在平淡冲和的整体风格下,有着太多的有关悲情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四类:1.生死之悲,2.士不遇之悲,3.羁旅、离别之悲,4.孤苦之悲.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陶诗中对悲情采取的委运任化的态度与洒脱的情怀深深地吸引了历代的读者,反而使他们忽略了悲情的存在.
5.通读整首诗歌体会独特的艺术构思
讨论明确:陶渊明的诗善于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直率地抒写而出,使人感到自然、亲切,情感真挚,没有任何人工雕琢的痕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6.自主朗读探究诗歌的主旨
讨论明确:这首诗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下来的两句陶渊明道出了“不眠”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可以陪自己说话喝酒的知己,从而感叹岁月如梭匆匆而过,空留一个没有实现大志的自己。诗的结尾把悲伤推向了极致,想到自己坎坷的命途就只能暗自悲凄,到天亮的时候都不能平静下来。全诗充满对
人生的叹息。这是陶渊明众多表现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诗作中的一首。这种思想在《杂诗十二首其一》、《拟挽歌辞》等诗中多有体现。
四,课外讨论: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人生选择
[评]《杂诗》是在晋义熙十年(公元414年)前后,陶渊明50岁时所写,共12首,此首为其中之二。这是离他辞彭泽令归耕园田已10年之久了。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生活中,他感到获得了自由,心情舒畅,写下了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诸多名句。然而他终非“浑身静穆”,这首诗正透露出个中消息。
此诗起首处气势恢弘:“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万里河山一片宁静肃然,笼罩在月光之下。望着这浩荡空阔的景象,诗人的心被感动了。正是“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文心雕龙》),浩渺长空,星转斗移,又一次鼓动起诗人潜在的激情。接下来四句,“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冷风入户,使诗人感悟到季节的交替、时光的流逝,思绪万千,彻夜难眠。这四句诗承上启下,由此转入伤感悲戚的格调。诗人本怀有远大的抱负,少年时即有济苍生之志,“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其五》)。但是频繁的战乱、黑暗的官场,使这位志高行洁的诗人理想破灭了,只能归耕园田,独善其身。“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饮酒·其五》),他的心终于得到了宁静。可是济世之志未泯,它
像一股暗流在诗人心底涌动着,撞击着。在这样一个晚上,无边的月色,高远的长空,又把它从诗人心底牵引出来。想起少年时的远大志向,中年的官场磨难,直到行将老矣的现在,怎能不让诗人感慨万千呢!然而“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漫漫长夜里,只听到诗人独自叹息的声音。这种痛苦的孤独感,并不仅为夜深无人语而来,我们从屈原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从阮籍的“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以至后来李白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等等诗句中,都不难找到共鸣。他们都比世俗之人有更高远的志向,不愿随波逐流,因而都难容于世,也更深的体会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的痛苦,这是不可解脱的、刻骨铭心的痛苦。
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之后,我们对此诗后面出现的变之音,当会有更深的理解了。他可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生活的旋涡中逃避开来,停泊在宁静的港湾,但却无法回避自己内心不时而来的风风雨雨。这可说是此诗的内蕴所在。
杂诗十二首其九陶渊明第4篇
杂诗十二首
陶渊明
其一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其二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 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 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 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 终晓不能静。
其三
荣华难久居,盛衰不可量。昔为叁春蕖,今作秋莲房。
严霜结野草,枯悴未遽央。 日月还复周,我去不再阳。
眷眷往昔时, 忆此断人肠。
其四
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保。
觞弦肆朝日,樽中酒不燥。 缓带尽欢娱,起晚眠常早。
孰若当世时,冰炭满怀抱。 百年归丘垄,用此空名道!
其五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其六
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求我盛年欢,一毫无复意。倾家持作乐,竟此岁月驶。其七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壑舟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
去去转欲速,此生岂再值。
有子不留金,何用身後置!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 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
弱质与运颓,玄发早已白。 素标插人头,前途渐就窄。
家为逆旅舍,我如当去客。 去去欲何之?南山有旧宅。
其八
代耕本非望,所业在田桑。 躬亲未曾替,寒馁常糟糠。
岂期过满腹,但愿饱粳粮。 御冬足大布,粗絺以应阳。
正尔不能得,哀哉亦可伤! 人皆尽获宜,拙生失其方。
理也可奈何! 且为陶一觞。
其九
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 掩泪汛东逝,顺流追时迁。
日没星与昴,势翳西山颠。 萧条隔天涯,惆怅念常餐。
慷慨思南归,路遐无由缘。 关梁难亏替,绝音寄斯篇。
其十
闲居执荡志,时驶不可稽。 驱役无停息,轩裳逝东崖。
沈阴拟薰麝,寒气激我怀。 岁月有常御,我来淹已弥。
慷慨忆绸缪,此情久已离。 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
庭宇翳馀木, 倏忽日月亏。
其十一
我行未云远,回顾惨风凉。 春燕应节起,高飞拂尘梁。
边雁悲无所,代谢归北乡。 离昆鸣清池,涉暑经秋霜。
愁人难为辞, 遥遥春夜长。
其十二
嫋嫋松标崖,婉娈柔童子。 年始叁五间,乔柯何可倚。
养色含精气, 粲然有心理。
翻译:
其二
太阳从西山落下,白月从东岭升起。
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
风吹入户,在夜间枕席生凉。
气候变化了,因此领悟到季节也变了,睡不着觉,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长。
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和自己的影子对酌。
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
想起这件事满怀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静。
字词解释:
1.【白日沦西河】太阳落山。沦,落下。西河,一作西阿。阿,山曲。
2.【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月亮遥遥万里,放射着清辉,浩荡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荡荡,广大。景,通“影”,月光。
3.【时易】时节变换。
4.【夕永】夜长。
5.【欲言无予和(hè),挥杯劝孤影】我要倾吐心中的愁思,却没有人应和,只好一个人举杯和自己的影子对酌。无予和,没有和我应和的人。挥杯,举杯。
6.【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时光飞快流逝,我空有壮志却不能得到伸展。掷,抛开。骋,驰骋。这里是指大展宏图。
7.【终晓】直到天亮。
杂诗十二首主旨:
表现了作者归隐后有志难骋的政治苦闷,抒发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其二赏析:
时间在交替,日沦月出。“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这是一个生命无法与之相比的无穷大的宇宙,也是一个象生命一样美丽而飘渺的虚空。“风来”、“夜中’两句中两个触觉意象把生命与巨大的空间分离,限定在一个点上——房户、枕席;“气变”与“不眠”两句中“易”和“永”在无限的时间运行过程与静止的这一“夕”之间拉开了距离,前者迁化不已,此时已非彼时,后者却因主观情感的悲凄、焦躁而凝定不动,从而凸现了此“夕”对生命的.体验与感受。
诗歌的七、八两句在诗中总括前六句描绘的景象,以“悟”和“知”引入到下面的抒怀,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诗歌的后六句解析:生命是孤独的,不仅“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连生命须臾不可脱离的时间也无情地抛弃了它,自顾自地奔向前方,把人播种在时间田野上的愿望连根拔走。“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人生的好戏还未正式开场,时间的舞台已匆匆撤走了,增加生命密度与质量的愿望也将落空,焉能不“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呢!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汉族,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田园诗派创始人。
陶渊明的诗和辞赋散文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开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实感受,影响唐代诗歌的创作。
唐人避唐高祖讳,称陶深明或陶泉明。大约生于365年。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自做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有《陶渊明集》。被称为“千古隐逸之宗”。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卓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父名史不载,存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