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卷第6期 2006年12月 江苏陶瓷 Vo1.39.No.6 Jiangsu Ceramics Decembe t,2006 37 漫谈紫砂壶的装饰 唐六琴 (宜兴方圆紫砂有限公司,宜兴214221) 人们一提到“泥壶”便想到江苏宜兴。一把小小的 据记载,明清时期曾出现炉钧釉紫砂壶,在壶面 紫砂壶本是注茶品茗的茶具,何以倍受人们的青睐, 被国内外紫砂爱好者视为珍宝收藏呢?除了它独有的 制壶原料、精湛的制壶工艺、古朴典雅的造型外,在装 饰上紫砂壶集工艺美术之大成,交替运用书法、绘画、 篆刻、浮雕、贴花、镂空、泥绘、彩釉、绞泥、磨光等装饰 工艺,从而使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较高的文化艺 术水准。浓厚的文化底蕴造就了一件件紫砂珍品,这 就不足为奇了。 宜兴紫砂源远流长,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至今长 盛不衰。纵观制壶历史,虽说造型是基础,是根本,但 紫砂壶的装饰可以说与紫砂壶的发展相生相伴,相互 呼应,相得益彰。宋代紫砂壶嘴就有龙型捏塑,龙头粗 犷简练,神态各异。元代紫砂壶开始采用铭刻装饰,制 品大都供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烹茶、玩赏。明代江西景 德镇造瓷名家陈仲美慕名至宜兴,改业紫砂器,运用 瓷雕技术创制各种花货,所制壶器大都重镂叠刻,精 雕细琢,或摹拟花果,或缀以虫草。其代表作“龙戏海 涛壶”,游龙伸爪,栩栩如生。清代陈鸿寿把造型、文 学、绘画和篆刻溶于一炉,世称“曼生壶”,由此“字依 壶传、壶随字贵”。为便于刻画装饰,壶身以几何造型 为主,线条简练,可供装饰面较大。清代邵大亨所制 “鱼化龙壶”,壶体浮雕鲤鱼、蛟龙和波涛,并用六条S 型纹线回旋组合:壶把琢龙尾翻卷状;壶嘴、壶盖分别 饰以云纹和伸缩自如的龙王爷头,斟茶时龙舌会向下 伸出,寓意鲤鱼化龙,前程无量。现代蒋蓉大师制作的 “荷花壶”,融荷花、莲子、枝梗、藕梢、红菱、青蛙于一 体,以一朵欲开放的荷花为壶身,一片嫩荷叶卷为壶 嘴,长满毛刺的荷叶梗变成壶把,两只红菱和一段藕 梢呈丁字型装饰于壶体,正个壶面像个莲蓬,匀称地 镶嵌着颗颗莲子,妙的是莲子还能转动。壶盖之上憩 息着一只栩栩如生的青蛙,不仅为画面增加了动态, 更使作品散发出一股荷塘风貌。 纵观制壶历史,我们可以看出,一代代紫砂艺人应 用各种装饰手段,经过呕心沥血的开掘和推动,才使紫 砂壶成为~门特殊的“壶艺”,呈现出争芳斗妍的局面。 收稿l==I期:2006-06-05 进行施釉装饰,曾盛极一时。但最终被淘汰。究其原 因,就是这种装饰背离了紫砂的“个性”和本质。紫砂 壶内外不施釉,色呈赤褐、葵黄、墨绿、天青、朱红等, 其吸水率小于4%,具有良好的透气性,握在手中有温 润如玉的质感及亚光视觉,使用越久,壶体越发光润。 如果壶面施釉,就失去了紫砂的“个性”,遭淘汰也就 顺理成章了。因此,装饰不能有损紫砂的特质,装饰内 容要切壶切意,做到造型与装饰内容的艺术统一。 本人出生于紫砂世家,自幼酷爱紫砂艺术,在继 承传统的同时,力求创新。不但在造型上求新求变,在 装饰手法上也大胆创新。我创作的“雅竹野趣壶”(见图 1),把祖国 的传统竹 编工艺,巧 妙地运用 到紫砂作 品上。泥料 选用“天青 泥”,壶体 雕成扁型 圈1雅竹野趣壶 竹篓状,就象用纤细的竹丝精心编制而成。为增加动 感,在壶身上设计了一只爬行的螃蟹和一只小田螺, 壶盖运用镂空手法将其镂空,使之酷似由竹条编成的 罩子,罩内还有一只欲逃生的小蟹,嘴和把成竹节状, 经烧成后色呈蟹青色,一幅渔家乐的景色在紫砂壶上 生动体现出来。此作品一经问世,深受紫砂爱好者的 喜爱。2004年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精品博览 会上获创新金奖。2006年被中南海紫光阁永久收藏。 通过长期的创作实践,我认为装饰在紫砂壶的制 作中,是一个举足轻重的重要环节,能起到画龙点睛、 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好的装饰给人以美的享受、 美的遐想。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人们的审 美和鉴赏能力也逐步提高,作为一个紫砂艺人,只有 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才能制作出无愧时代要求的优 秀作品,才能为宜兴陶艺增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