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我国媒体领域“泛娱乐化”传播现象的原因张志勇(作者单位:北华大学文学院)摘 要: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传播技术、传播媒介等传播可利用手段得到了极大丰富。在这种情况下,娱乐产业的布局正乘着这股东风迅猛“生长”,由此引发了我国媒体领域的娱乐高潮。但是,随之而来的除了娱乐产业的繁荣,还有传播“泛娱乐化”问题的出现。因此,本文针对当下我国媒体领域“泛娱乐化”传播现象,从3大方面对其原因进行了剖析。关键词:媒体;泛娱乐化;传播;原因1985年,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程中,娱乐产业的重点打造,占据了融内容形式却有吸睛效果,引起受众猎奇一书中,以“娱乐传播在多领域过度渗媒体环境下的节目内容相当大的比例,心理的躁动,从而引发尝试模仿的欲望,透的影响性”呈现了当下我们所讨论的也由此在节目内容快速的娱乐增量中形并且在这种受众积少成多的过程中,通“泛娱乐化”现象的雏形。他在书中阐成了一种“泛娱乐”布局。从2011年,过大数据的流量筛选变为主要推荐,最释了自己对于传播媒介过度娱乐属性下在国内首次出现了“泛娱乐”这一概念终形成规模性模仿。这种超越娱乐理性的“忧”与“思”。文化是否会在形象到2018年,“要从泛娱乐升级到新文创”之“度”的隐患与冒险行为的传播,因媒介技术的发展中成为“一场滑稽戏”,发展方向的提出。纵观此过程中的诸多为符合娱乐利益,所以在媒介传播平台我们是否会毁于我们所倾心热爱的娱乐,关键节点,我们不难发现,“泛娱乐”上,警示代替了撤销,因此,带来了诸这份“忧思”随着时间的推移铺陈开来。的布局发展与“泛娱乐化”的传播存在多我们所见所闻的悲剧的发生。所以,“泛自此之后,关于媒介娱乐化的“度”的紧密联系。在当下的媒介传播环境里,娱乐”产业的布局,在娱乐之“度”内,探讨开始成为众多媒体文化研究者的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布局与新媒体和传统带来的是发展,在娱乐之“度”外,是“泛究对象。随着媒介传播技术的发展,借媒体的内容构成息息相关。互联网思维娱乐化”的负面表征的出现。当下的媒助现代媒介追求快感的“泛娱乐化”文所衍生的节目创作,在当下的媒介领域介与文化产业从“泛娱乐”到“新文创”化现象在媒介传播领域开始不断显现出有着诸多占比。比如:我们现在所见的的升级理念的提出,也正是基于泛娱乐现实趋向。当下,我国的媒介传播状态网络综艺的遍地开花、短视频平台的批的失度所引发的泛娱乐化,这种现象需便逐渐显露出“泛娱乐化”,并且在我量出现等,都与互联网视域下的“泛娱乐”要被社会与产业布局者所正视。同时,国的媒体领域显现效应。纵观当下我国产业布局密不可分。而这些衍生出现的娱乐也需要文化的尺度与深度进行勾勒,媒介的多屏传播内容,娱乐内容呈现出媒介内容又往往在发展的过程中,在娱而在当下娱乐过度的产业布局之中,不“井喷”式增长。当我们收听广播、收乐的“度”的把握上有失分寸,产生问可否认,这种布局使整个社会都为“泛看电视、使用电脑、应用手机等媒介时,题。以当下大火的短视频平台“抖音 ”娱乐化”的产生提供滋生环境。娱乐元素的传播内容正在规模化席卷我为例,2016年,抖音以“可以拍短视频2 媒介偏向性对于受众过度的娱乐迎合,们的日常生活,也正在潜移默化地套牢的音乐创意短视频社交软件”的娱乐初为“泛娱乐化”的出现提供领域空间我们的接受选择。所以,针对当下我国衷走进受众的接受视野,成为“泛娱乐”尼尔·波兹曼提出:“媒介的形式媒体领域所出现的“泛娱乐化”现象进产业布局中的一份子。但是,这款主打“娱偏好某些特殊的内容,从而能最终控制行剖析,可以把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乐社交”理念的APP在后续发展中,过文化。同时,人们看的以及想要看的是要归结为以下3方面。度发展成为“娱乐狂欢”的APP,让“娱”有动感的画面,稍纵即逝却斑斓夺目。”1 “泛娱乐”产业布局下的娱乐过度,在狂热之中变为“愚”,从而被处以相无疑,这正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媒介偏向为“泛娱乐化”的出现提供了社会环境关处罚。而细究抖音所被处理的这些问性的存在,也指出了受众对“快适形象”随着媒介传播技术的发展,新媒体题的共性,都与娱乐过度脱不开关系。的追求。所以,无论是在传统媒体时代,得以快速扩容,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也见微知著,全民狂欢假象下的娱乐过度,还是在今天我们所处的融媒体时代,以在挑战中迎来了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问题已经切实在“泛娱乐”的产业布局娱乐为主要要素所构成的传播内容都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传播途径、制作手中 频现。现在,我们打开抖音,很多视传播过程中显现出极大的优势。也正是段、呈现方式等多方面获得了极大的丰频内容会标识出:“该内容可能存在风基于此,无论是在电视占据传播主流位富,双方各取所长,趋向融合。在此过险/引人不适内容,请勿模仿。”但这种置的时代,还是在当下多屏共生的传播27THE FRONT前沿格局中,媒介在传播中都在努力扮演着▲如何去选择性的疏远某些信息形式。而“泛娱乐化”重要的受众群来源,也为“泛“客户友好”型的角色,偏向受众对于娱乐的接受倾向,进而迎合受众的娱乐心理。这种娱乐迎合,满足了人们对于视觉快感的需求,适应着娱乐业的发展。但是,这也使娱乐的功效和比重被过分放大化,从而使传播中的思想、文化出现浅薄化、快适化等问题。在视觉为主的屏幕传播中,话语很大程度上体现于视觉传播效果的呈现。所以,特伦斯·莫兰认为:“在一个本身结构就是偏向图像和片段的媒介里,我们注定要丧失历史的视角。”正是这种偏向性,让娱乐开始出现比重失衡、内容空洞、价值流失等问题,从而导致“泛娱乐化”产生。媒介偏向于对娱乐的迎合,那么媒介内容的生产者自然也就偏向于节目的娱乐打造。正如当下我们在“泛娱乐化”传播环境中所真实体验到的,节目在娱乐包裹下的同质化、批量化节目生产以及娱乐过载所带来的收视疲劳等。3 教育对于媒介意识培养的缺陷,为“泛娱乐化”的出现提供受众基础尼尔·波兹曼还提到这样一种对于媒介意识培养的思考,他认为这种媒介意识是建立在对于信息的结构和效应深刻认知的基础上,进而达到对于媒介神秘感的消除,从而达到对媒介获得某种程度的控制的可能。对于这种媒介意识的培养,他寄希望于大众传播媒介——我们的学校。他试图通过学校的教育,来实现对于受众纯粹娱乐与文化范畴的剥离视角的培养。他认为,教育家们并不是没有注意到一种新的传播媒介的出现所带给青年学生的影响。随着传播媒介的更新,教育家们的媒介意识也在更新,只不过他们本末有些倒置,他们将“利用”重点更偏向于“利用媒介来控制教育”,而不是“利用教育来控制媒介”。所以,导致媒介意识在教育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出现缺陷,这个问题在当下也依然突出存在。教育对于媒介意识的培养,是青年学生学习解读文化中的象征、内涵等深层价值的重要一课,只有正确的媒介意识的确立,才能使青年学生懂得28当下我们的教育设置中,媒介意识培养这一课无疑是存在缺陷的。因此,作为娱乐内容的主要接受对象之一的青年群体,无法以理性视角分析娱乐信息的结构与效应,从而导致对于娱乐这一“引发笑意”的传播主题的过度关注。这种过度关注便成为我们所说的“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的靶向目标,从而引发高密度、高频率、高产量的娱乐输出,引发“泛娱乐化”。从客观角度来看,教育与娱乐并不是绝对的一对对立的矛盾,教育认可娱乐对于在媒介意识中的存在合理性,但应该划清它的适用范围,如果娱乐企图涉足严肃的话语模式——新闻、政治、科学、商业、宗教等,给他们以娱乐的包装,这就需要特别审视、明晰界限了。而对于这种娱乐适用范围及其界限的准确认知,这在当下的教育对于媒介意识的培养中,显然是不成功的。比如:2018年9月发生的石家庄工程技术学校的微博事件。通过该事件的发生,笔者认为无论是学校这一教育主体的失职,还是负责维护发布平台的接受教育主体的失职,都无疑反映出教育在媒介意识培养中的失职。这条媒介信息的核心出发点“笑”,使得传播内容的严肃性退居于次要位置。因此,娱乐覆盖下的严肃话语模式开始变得不再严肃,出现我们所说的泛娱乐化。并且,现在翻看一下诸多高校的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我们不难发现对于契合大热娱乐时间节点所衍生的内容宣传,把媒介内容附加于娱乐载体之上,这种教育宣传在教育的主体身上都屡见不鲜,更遑论其他行业主体与接受教育主体。所以,由此所带来的依托于时代新型媒介发展的“娱乐包装”对于教育的影响,使身为接受教育主体的青年学生的媒介意识难以达到平衡,处于偏差状态,由此产生以生理性选择意向为主导的对娱乐过度的关注,缺乏建立在对信息结构和效应正确认识基础上的媒介意识的有意控制,无疑在这种状态下的受教育主体,便成为娱乐化”的产生提供了受众基础。4 结语美国心理学家露丝·韦斯特海默曾提出“能够取悦于人,真好”的理论观点。将这一观点引入到媒介传播领域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确实,符合于媒介传播过程中受众愉悦需求的“娱乐”,就是在充分扮演着取悦于人的这一“真好”角色,它在视觉上不断为受众提供愉悦影像,在听觉上不断为受众提供愉悦话语等。但是,娱乐的过载与过度使“娱乐”这一角色开始成为掏空传播内容与受众思考的“刽子手”,这也就是从“娱乐功能”到“泛娱乐化”的超量质变。它使人们从最开始的选择“笑”变成了不停“笑”。对于这“笑”,笔者认为,我们可以解读为赫胥黎所言的那份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的“痛苦”。也正是在这笑与思考的平衡之中,牵动着社会氛围、产业布局、受众群体的“舒适”与“痛苦”的转化,考量着社会娱乐产业布局的走向引领、媒介选择与受众选择之间的价值取向以及教育对于青年受众媒介意识培养的修正。综上所述,这份基于我国媒体领域现下的实际考量所反思的“泛娱乐”产业布局下的娱乐过度、媒介偏向性对于受众过度的娱乐迎合、教育对于媒介意识培养的缺陷,正是当下我国媒体领域“泛娱乐化”传播现象的原因。参考文献:[1]郑瀚迅.社交媒体中新闻传播的泛娱乐化趋势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16.[2]孙国钰.从泛娱乐化看电视传播媒介的价值取向[J].新闻研究导刊,2015,6(6):179,196.[3]李勤余.不要在短视频的浮华中“娱乐至死”[N].中国青年报,2018-05-29(02).作者简介:张志勇(1994—),男,汉族,河北唐山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