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旭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32期
杨旭
(齐鲁工业大学,山东济南250001)
摘要:开展大学生走进社区,志愿服务社区的工作,使大学生在满足社区居民生产生活基本需求服务的实践中,锻炼了社会和奉献社会的技能和本领,真正达到了“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教育目的。作为高校学院基层团总支,应该将推动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我们今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关键词:社区;大学生;志愿服务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233-02
随着城市现代化社区的建设与发展,青年群体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显得越来越突出,地位越来越重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的全面发展不可能只在学校里进行,广阔的社会大环境才是他们发挥才能的重要平台。可以说,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社区作为社会的一份子,扮演着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引导大学生走进社区,在社区中进行志愿服务是当代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的有效途径,更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渠道。
一、社区服务是大学生全面成长的内在需求
众所周知,社区作为城市的细胞,是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管理的基础,更是整个社会化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社区就是一个小城市,是一个社会的缩影,在校大学生能够通过社区这个窗口,了解到国情、民情,从而增长见识锻炼才能。所以,社区服务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满足了大学生成长成材的内在需求。今天的大学生对学习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停留在课堂教学这一层面上,他们渴望把所学与现实结合起来,把自身成长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社区服务恰恰在这点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更多的侧重在形式和效应上,而社区服务更多偏重于具体事情的处理上,更加注重可操作性。由于社区工作中的许多工作都与大学生个人的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所以他们首先在主观上乐于参与这项工作。在服务社区的过程中塑造了大学生的人格,培养了大学生的爱心。应该说,社区为大学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空间,同时走进社区的大学生志愿者也以他们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思考方式,为社区工作注入了新鲜活力,更给社区两个文明建设带来了崭新的风貌。在积极参与街道和居委会建设、管理的过程中,既培养了大学生处理工作的能力,同时也增强了他们与人交往的协作能力。通过服务他人,不仅使自己的身心得到了净化,更使他们切身感受到了人间的真情,真正体会到了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快乐。
可以肯定的是,社区服务使大学生自身受到的锻炼程度是以往任何一项社会实践活动都无法替代的。
二、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是全面素质教育的有益探索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人们教育思想的转变,学校的根本任务不仅停留在让学生掌握高层次的理论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的相关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大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让他们走出去,推动他们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按照社会的现实要求和发展趋向,全面培养自己,使自己的思想、知识能力乃至心理、行为选择方式能主动适应社会的要求。作为高校学院的团总支,
给大学生提供从事社会工作必要的机会和条件是一项责无旁贷的义务。在这方面,我们要积极引导、激发学生们的潜能,使他们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迈进社会,实际地参与百姓生活。让大学生投入各项社区工作有多种形式:一种是学生可以通过开展社会调查,来熟悉所在社区的情况,进而实现学校、家庭、社会的三结合;另一种还可以通过协助居委会日常工作,为群众排忧解难,更深层次地了解社区居民现实需求,可以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现在各高校的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很大比重,这部分学生往往理论知识掌握相对较多,而吃苦精神、动手服务的社会能力却相对较弱。社区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不仅可以教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理解人,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想象和施展才华的空间。在学校,学生处于教育客体的位置,处理问题是被动的;而在社区,学生更多扮演的是个体,没有人会教他(或她)去做什么,完全需要依靠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鉴别力处理问题,比如照顾孤寡老人、办板报宣传、维修家电等,这些服务内容既具体又没有现成答案,很多大学生可能从来都没遇到过,这就需要大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认真思考、精心组织和策划,从平凡小事中锻炼自己,提高个人处理问题的技能,自觉地把自己融入到社会中去。实践证明,凡是经常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社区的同学经过锻炼个人应对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都相对比较成熟,能比较客观、深刻地分析和理解社会,能把理论与实践实现较好的结合,既注重对书本知识的把握,同时又能够地置身于社会实践之中,因此,在他们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时候,较少有盲目性和冲动性,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也比较成熟,有较大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三、社区服务活动是团总支工作的重要内容
江同志在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曾语重心长地向青年提出了四点希望,其中重点谈到,青年人“要健康成长,不仅要学习书本知识,而且要向社会实践学习,自觉地投身于火热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这番话全面地涵盖了社会实践对青年成长成材的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充分意识到了社区服务对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性。但是,许多问题和不足也在活动中暴露出来。由于没有固定的定点联系社区,我们的工作往往存在盲目性和临时性,虽然每次活动收效不错,但只是过眼烟云,无法形成长期、稳定的活动机制。基于这一因素,参加的同学也被局限在小范围内,对大部分的同学影响并不明显,没有起到广泛发动学生参与的作用。鉴于过去存在此类的问题,我们要在今后的工作中积极寻求有益的社区服务机制,既保证志愿服务的效果行之有效、不走过场,同时又能让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这一活动中来,使更多的大学生从中受益。本着这一目标,我们在工作中积极尝试一些先进的社区服务形式。
首先要加强与社区的联系,积极建立与学院定点联系的“青年文明社区”和“社区青年志愿服务站”,推广社区青年志愿服务联系制度。同时试行社区青年志愿者注册制度,根据社区志愿者的专长、社区群众的需求以及社区可利用资源等,建立健全服务机制和网络。其次,在定点联系制度的基础上,不定期开展“社区青年文化节”等社区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居民文化生活,促进居民和大学生之间人际关系和谐交融,培育社区理念,增强社区居民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再次,发挥学生专业理论优势,开展社区法律咨询服务。针对维权、民事、青少年不良行为等相关法律问题,制作相应宣传展板,并提供法律咨询。当然,这些只是初步的构想,还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活动方案。日后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开发出更多社区服务形式。不过,具体的活动形式更需要有先进的思想文化做后盾。不论进行何种形式的社区志愿服务,都要始终坚持文化育人这一思想主题。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深化青年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健康有益、活泼向上的青年文化活动,用先进文化引导广大学生成长,塑造学生健全人格。
综上所述,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尽管在许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它给我们学生工作的启示是多方面的。积极促进服务社区的实践活动,能使大学生们充分了解和领悟社会实践的内涵,进一步增强学习的热情,也使大学生能客观地把自己的理想、追求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
找到自己事业的结合点。同时使大学生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推进城市两个文明建设作出贡献。因此,推动大学生志愿者社区服务是我们各个团总支共同奋斗的目标。
作者简介:杨旭(1979-),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工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hangjiatang.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4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