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发明专利申请
(10)申请公布号 CN 109137977 A(43)申请公布日 2019.01.04
(21)申请号 201811107701.X(22)申请日 2018.09.21
(71)申请人 中国电建集团铁路建设有限公司
地址 100048 北京市海淀区车公庄西路22
号院2号楼10层1001(72)发明人 王天梁 杨关军 潘南江 (74)专利代理机构 天津市鼎和专利商标代理有
限公司 12101
代理人 范建良(51)Int.Cl.
E02D 29/045(2006.01)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6页 附图4页
(54)发明名称
一种地铁轨顶风道与中板同时浇注的施工方法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铁轨顶风道与中板同时浇注的施工方法,属于隧道掘进领域领域,先进行车站中板下侧墙施工,完成混凝土浇注,拆模;再进行轨顶风道与中板的施工,所述轨顶风道与中板按以下步骤进行施工,a、轨顶风道及除与轨顶风道对应位置中板支架、底板模板及轨顶风道竖墙外模板施工;b、制安除与轨顶风道对应位置中板底板钢筋、轨顶风道竖墙钢筋及轨顶风道底板钢筋;c、轨顶风道竖墙内模板、底板模板及轨顶风道位置中板支架施工;d、中板钢筋施工;e、轨顶风道及中板混凝土浇注;f、拆模。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地铁轨顶风道与中板同时浇注的施工方法保证了轨顶风道竖墙混凝土浇筑质量,加强了轨顶风道竖墙与中板混凝土粘结整体性。
CN 109137977 ACN 109137977 A
权 利 要 求 书
1/2页
1.一种地铁轨顶风道与中板同时浇注的施工方法,先进行车站中板下侧墙(1)施工,完成混凝土浇注,拆模;再进行轨顶风道(3)与中板(2)的施工,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顶风道(3)与中板(2)按以下步骤进行施工,
a、轨顶风道(3)、除与轨顶风道对应位置中板(2-1)的支架(4)、底板模板及轨顶风道竖墙外模板(3-1-1)的施工:搭设除与轨顶风道对应位置中板(2-1)的支架(4)及除与轨顶风道对应位置中板底板模板(2-1-1),搭设轨顶风道支架(4)、轨顶风道底板模板(3-2-1)及轨顶风道竖墙外模板(3-1-1);
b、制造并安装除与轨顶风道对应位置中板底板钢筋、轨顶风道竖墙钢筋(3-1-2)及轨顶风道底板钢筋(3-2-2);
c、轨顶风道竖墙内模板(3-1-1-1)、底板模板及轨顶风道位置中板支架(4-3)施工:安装轨顶风道竖墙内模板(3-1-1-1),搭设轨顶风道位置中板支架(4-3)及轨顶风道位置中板底板模板(2-2-1);
d、轨顶风道位置中板底板钢筋施工:绑扎轨顶风道位置中板钢筋,并在轨顶风道位置中板底板上每隔9m预留一个1m*1m的施工孔;
e、轨顶风道(3)、中板(2)及轨顶风道竖墙(3-1)混凝土浇注:首先从轨顶风道底板(3-2)一端向轨顶风道底板(3-2)另一端浇注轨顶风道底板(3-2),再从与轨顶风道底板浇注开始端的中板(2)对应端面开始,中板(2)同时从该端中间位置向两侧、向轨顶风道底板(3-2)浇注结束端的中板(2)对应端面浇注中板(2)底板,轨顶风道竖墙(3-1)随中板(2)底板浇注同时浇注完成;
f、拆模:当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时拆模,通过吊模封堵中板施工孔(6)。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轨顶风道与中板同时浇注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在除与轨顶风道对应位置中板(2-1)、中板两侧轨顶风道(3)与车站结构底板(7)、中板下侧墙(1)间搭设支架(4),所述支架(4)包括横向支架(4-1)和立向支架(4-2),该横向支架(4-1)和立向支架(4-2)由车站结构底板(7)、中板下侧墙(1)搭设至除与轨顶风道对应位置中板(2-1)底面及轨顶风道底板(3-2)下表面和轨顶风道竖墙(3-1)外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轨顶风道与中板同时浇注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c中,所述轨顶风道位置中板支架(4-3)通过支架钢筋(4-3-1)搭设在轨顶风道底板模板(3-2-1)上,所述支架钢筋(4-3-1)包括焊接固定的水平钢筋部分(4-3-1-1)和竖直钢筋部分(4-3-1-2),所述竖直钢筋部分(4-3-1-2)安装在轨顶风道底板的混凝土垫块(4-3-3)上并与轨顶风道底板钢筋(3-2-2)焊接固定,所述水平钢筋部分(4-3-1-1)高于设计混凝土板面标高H,所述水平钢筋部分(4-3-1-1)托起轨顶风道位置中板支架(4-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铁轨顶风道与中板同时浇注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钢筋部分(4-3-1-1)高于设计混凝土板面标高H为5cm,所述水平钢筋部分(4-3-1-1)长度10cm,所述竖直钢筋部分(4-3-1-2)采用直径为32mm钢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轨顶风道与中板同时浇注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e中,
首先,浇注轨顶风道底板(3-2)混凝土时,由轨顶风道底板(3-2)板面一端向另一端连续浇筑,浇注至轨顶风道底板(3-2)板面高度;
其次,浇注中板纵梁及中板底板时,从与轨顶风道底板浇注开始端的中板(2)对应端面
2
CN 109137977 A
权 利 要 求 书
2/2页
开始,同时从该端中板纵梁中间位置向两侧、向轨顶风道底板(3-2)浇注结束端的中板(2)对应端面浇注中板(2)底板,轨顶风道竖墙(3-1)随中板(2)底板浇注同时浇注完成;其中,中板混凝土浇注至轨顶风道竖墙(3-1)位置时,轨顶风道底板混凝土为初凝前0.5~1h状态,轨顶风道底板混凝土初凝前对轨顶风道底板板面人工收面处理。
3
CN 109137977 A
说 明 书
一种地铁轨顶风道与中板同时浇注的施工方法
1/6页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隧道掘进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地铁轨顶风道与中板同时浇注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轨顶风道,即列车顶排风道,是地铁车站通风系统中重要的内部结构构件,其作用主要是为列车顶部通风散热。轨顶风道主要结构包括轨顶风道竖墙和轨顶风道底板,悬挂于车站中板和结构侧墙的交接位置。由于轨顶风道结构复杂,施工精度高,内部空间小,预留孔洞多,一直是施工作业中的难题。
[0003]传统操作方法是采用后浇法进行施工,施工时,一般通过中板预留孔进行混凝土浇注,由于轨顶风道板面混凝土浇注作业空间小,而轨顶风道竖墙的高度较高、厚度较薄,混凝土浇注时难以保证质量;同时,由于轨顶风道竖墙与中板混凝土存在施工缝隙,粘结性差,轨顶风道主要靠预留钢筋承重,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发明内容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保证了轨顶风道竖墙混凝土浇筑质量,加强了轨顶风道竖墙与中板混凝土粘结整体性的地铁轨顶风道与中板同时浇注的施工方法。
[0005]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地铁轨顶风道与中板同时浇注的施工方法,先进行车站中板下侧墙施工,完成混凝土浇注,拆模;再进行轨顶风道与中板的施工,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顶风道与中板按以下步骤进行施工,[0006]a、轨顶风道及除与轨顶风道对应位置中板的支架、底板模板及轨顶风道竖墙外模板施工:搭设除与轨顶风道对应位置中板的支架及除与轨顶风道对应位置中板底板模板,搭设轨顶风道支架、轨顶风道底板模板及轨顶风道竖墙外模板;[0007]b、制安除与轨顶风道对应位置中板底板钢筋、轨顶风道竖墙钢筋及轨顶风道底板钢筋;
[0008]c、轨顶风道竖墙内模板、底板模板及轨顶风道位置中板支架施工:安装轨顶风道竖墙内模板,搭设轨顶风道位置中板支架及轨顶风道位置中板底板模板;[0009]d、轨顶风道位置中板底板钢筋施工:绑扎轨顶风道位置中板钢筋,并在轨顶风道位置中板底板上每隔9m预留一个1m*1m的施工孔;[0010]e、轨顶风道、中板及轨顶风道竖墙混凝土浇注:首先从轨顶风道底板一端向轨顶风道底板另一端浇注轨顶风道底板,再从与轨顶风道底板浇注开始端的中板对应端面开始,中板同时从该端中间位置向两侧、向轨顶风道底板浇注结束端的中板对应端面浇注中板底板,轨顶风道竖墙随中板底板浇注同时浇注完成;[0011]f、拆模:当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时拆模,通过吊模封堵中板施工孔。[0012]本发明中,先将轨顶风道竖墙模板与除与轨顶风道对应位置中板外模板和轨顶风
4
CN 109137977 A
说 明 书
2/6页
道底板模板同时施工,轨顶风道竖墙钢筋与和轨顶风道底板钢筋同时制安,此时轨顶风道位置中板尚未施工,轨顶风道竖墙施工作业空间大,在满足轨顶风道竖墙高度和厚度的情况下,可以对轨顶风道竖墙进行细致施工,保证轨顶风道竖墙后期的浇注质量;先进行除与轨顶风道对应位置中板模板、钢筋和轨顶风道底板模板、钢筋施工,再进行轨顶风道位置中板模板、钢筋,施工载荷通过轨顶风道位置中板底板模板传到轨顶风道位置中板支架,此时轨顶风道底板可为轨顶风道位置中板支架提供足够的支撑力,保证了轨顶风道位置中板的施工质量;中板钢筋施工时预留的施工孔,可以作为轨顶风道底板混凝土浇注时施工通道,还可以为拆模时拆除支架提供通道;混凝土浇注时按浇注先后顺序将轨顶风道竖墙与中板一次浇注完成,避免了轨顶风道竖墙采用后期施工方式时带来的施工缝隙,轨顶风道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体承重能力强,提高了轨顶风道竖墙的施工质量。[001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步骤a中,在除与轨顶风道对应位置中板、中板两侧轨顶风道与车站结构底板、中板下侧墙间搭设支架,所述支架包括横向支架和立向支架,该横向支架和立向支架由车站结构底板、中板下侧墙搭设至除与轨顶风道对应位置中板底面及轨顶风道底板下表面和轨顶风道竖墙外表面。[0014]通过在除与轨顶风道对应位置中板、中板两侧轨顶风道与车站结构底板、中板下侧墙间搭设横向支架和立向支架,使除与轨顶风道对应位置中板和中板两侧轨顶风道的底面和轨顶风道竖墙面一体施工,此时轨顶风道位置中板尚未施工,轨顶风道竖墙施工作业空间大,在满足轨顶风道竖墙高度和厚度的情况下,可以对轨顶风道竖墙进行细致施工,保证轨顶风道竖墙的施工质量,同时避免了轨顶风道竖墙采用后期施工方式时带来的施工缝隙。
[001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步骤c中,所述轨顶风道位置中板支架通过支架钢筋搭设在轨顶风道底板模板上,所述支架钢筋包括焊接固定的水平钢筋部分和竖直钢筋部分,所述竖直钢筋部分安装在轨顶风道底板的混凝土垫块上并与轨顶风道底板钢筋焊接固定,所述水平钢筋部分高于设计混凝土板面标高H,所述水平钢筋部分托起轨顶风道位置中板支架。
[0016]支架钢筋焊接在轨顶风道底板模板上,保证了支架钢筋竖向受力情况下的结构稳定;由于水平钢筋部分高于设计混凝土板面标高H,可避免混凝土浇注时将混凝土浇注到中板支架上,减小了后期中板支架拆除的难度。[0017]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水平钢筋部分高于设计混凝土板面标高H为5cm,所述水平钢筋部分长度10cm,所述竖直钢筋部分采用直径为32mm钢筋。[0018]水平钢筋部分高于设计混凝土板面标高H为5cm,所述水平钢筋部分长度10cm,避免了混凝土浇注时将混凝土浇注到中板支架上,减小了后期中板支架拆除的难度;所述支架钢筋采用直径32mm钢筋,为中板支架提供足够的支撑强度和支撑稳定性,可承受施工时由轨顶风道位置中板底板模板传到轨顶风道位置中板支架的不同施工荷载。[001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步骤e中,[0020]首先,浇注轨顶风道底板混凝土时,由轨顶风道底板板面一端向另一端连续浇筑,浇注至轨顶风道底板板面高度;[0021]其次,浇注中板纵梁及中板底板时,从与轨顶风道底板浇注开始端的中板对应端面开始,同时从该端中板纵梁中间位置向两侧、向轨顶风道底板浇注结束端的中板对应端
5
CN 109137977 A
说 明 书
3/6页
面浇注中板底板,轨顶风道竖墙随中板底板浇注同时浇注完成,其中,中板混凝土浇注至轨顶风道竖墙位置时,轨顶风道底板混凝土为初凝前0.5~1h状态,轨顶风道底板混凝土初凝前对轨顶风道底板板面人工收面处理。
[0022]混凝土浇注时先浇注轨顶风道底板,待轨顶风道底板板面混凝土初凝前0.5~1h,脚踩混凝土面能下陷形成脚印,提脚混凝土不再流动时再浇注轨顶风道竖墙,保证了在浇注轨顶风道竖墙时,轨顶风道底板混凝土无法产生流动,轨顶风道底板混凝土和轨顶风道竖墙混凝土间的有效结合;按浇注先后顺序将轨顶风道竖墙与中板一次浇注完成,避免了轨顶风道竖墙采用后期施工方式时带来的施工缝隙,提高了轨顶风道竖墙的施工质量。[0023]综上所述,轨顶风道位置中板尚未施工时,轨顶风道竖墙施工作业空间大,在满足轨顶风道竖墙高度和厚度的情况下,可以对轨顶风道竖墙进行细致施工,保证轨顶风道竖墙后期的浇注质量;轨顶风道底板可为轨顶风道位置中板支架提供足够的支撑力,保证了轨顶风道位置中板的施工质量;中板钢筋施工时预留的施工孔,可以作为轨顶风道底板混凝土浇注时施工通道,还可以为拆模时拆除支架提供通道;混凝土浇注时按浇注先后顺序将轨顶风道竖墙与中板一体浇注完成,避免了轨顶风道竖墙采用后期施工方式时带来的施工缝隙,提高了轨顶风道竖墙的施工质量;由于支架钢筋的焊接位置高于设计混凝土板面标高H,可避免混凝土浇注时将混凝土浇注到中板支架上,因而减小了后期中板支架拆除的难度。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地铁中轨顶风道的结构示意图;[0025]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中板下侧墙施工的结构示意图;[0026]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步骤a的结构示意图;[0027]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步骤b的结构示意图;[0028]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步骤c的结构示意图;[0029]图6是图5中支架钢筋部位放大的结构示意图;[0030]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步骤d的结构示意图;[0031]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步骤e的结构示意图;[0032]图9是图8中首次浇筑高度的放大的结构示意图。[0033]图中:1、中板下侧墙;2、中板;2-1、除与轨顶风道对应位置中板;2-1-1、除与轨顶风道对应位置中板底板模板;2-2-1、轨顶风道位置中板底板模板;3、轨顶风道;3-1、轨顶风道竖墙;3-1-1、轨顶风道竖墙外模板;3-1-1-1、轨顶风道竖墙内模板3-1-2、轨顶风道竖墙钢筋;3-2、轨顶风道底板;3-2-1、轨顶风道底板模板;3-2-2、轨顶风道底板钢筋;4、支架;4-1、横向支架;4-2、立向支架;4-3、轨顶风道位置中板支架;4-3-1、支架钢筋;4-3-1-1、水平钢筋部分;4-3-1-2、竖直钢筋部分;4-3-3、混凝土垫块;6、施工孔;7、结构底板。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6
CN 109137977 A[0035]
说 明 书
4/6页
为了提高轨顶风道竖墙3-1混凝土浇筑质量,加强轨顶风道竖墙3-1与中板2混凝
土粘结整体性,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地铁轨顶风道与中板同时浇注的施工方法。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结合附图进行详细阐述如下:
[0036]一种地铁轨顶风道与中板同时浇注的施工方法,先进行车站中板下侧墙1施工,完成混凝土浇注,拆模;再进行轨顶风道3与中板2的施工,其特征在于,所述轨顶风道3与中板2按以下步骤进行施工,a、轨顶风道3及除与轨顶风道对应位置中板2-1的支架4、底板模板及轨顶风道竖墙外模板3-1-1施工:搭设除与轨顶风道对应位置中板2-1的支架4及除与轨顶风道对应位置中板底板模板2-1-1,搭设轨顶风道支架4、轨顶风道底板模板3-2-1及轨顶风道竖墙外模板3-1-1;b、制安除与轨顶风道对应位置中板底板钢筋、轨顶风道竖墙钢筋3-1-2及轨顶风道底板钢筋3-2-2;c、轨顶风道竖墙内模板3-1-1-1、底板模板及轨顶风道位置中板支架4-3施工:安装轨顶风道竖墙内模板3-1-1-1,搭设轨顶风道位置中板支架4-3及轨顶风道位置中板底板模板2-2-1;先进行除与轨顶风道对应位置中板2-1、钢筋和轨顶风道底板模板3-2-1钢筋施工,再进行轨顶风道位置中板底板模板2-1-1钢筋,施工载荷通过轨顶风道位置中板底板模板2-2-1传到轨顶风道位置中板支架4-3,轨顶风道底板3-2可为轨顶风道位置中板支架4-3提供足够的支撑力,保证了轨顶风道位置中板2的施工质量;d、轨顶风道位置中板底板钢筋施工:绑扎轨顶风道位置中板钢筋,并在轨顶风道位置中板底板上每隔9m预留一个1m*1m的施工孔;中板2钢筋施工时预留的施工孔6,可以作为轨顶风道底板3-2混凝土浇注时施工通道,还可以为拆模时拆除轨顶风道位置中板支架4-3提供通道;e、轨顶风道3、中板2及轨顶风道竖墙3-1混凝土浇注:首先从轨顶风道底板3-2一端向轨顶风道底板3-2另一端浇注轨顶风道底板3-2,再从与轨顶风道底板浇注开始端的中板2对应端面开始,中板2同时从该端中间位置向两侧、向轨顶风道底板3-2浇注结束端的中板2对应端面浇注中板2底板,轨顶风道竖墙3-1随中板2底板浇注同时浇注完成;f、拆模:当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时拆模,通过吊模封堵中板施工孔6。[0037]如图1至图5、图7、图8所示,本发明中,先将轨顶风道竖墙外模板3-1-1与除与轨顶风道对应位置中板2-12模板和轨顶风道底板模板3-2-1同时施工,轨顶风道竖墙钢筋3-1-2与轨顶风道底板钢筋3-2-2同时制安,此时轨顶风道位置中板2尚未施工,轨顶风道竖墙3-1施工作业空间大,在满足轨顶风道竖墙3-1高度和厚度的情况下,可以对轨顶风道竖墙3-1进行细致施工,保证轨顶风道竖墙3-1后期的浇注质量;混凝土浇注时按浇注先后顺序将轨顶风道竖墙3-1与中板2一次浇注完成,避免了轨顶风道竖墙3-1采用后期施工方式时带来的施工缝隙,轨顶风道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体承重能力强,提高了轨顶风道竖墙3-1的施工质量。
[003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步骤a中,在除与轨顶风道对应位置中板2-1、中板两侧轨顶风道3与车站结构底板7、中板下侧墙1间搭设支架4,所述支架包括横向支架4-1和立向支架4-2,该横向支架4-1和立向支架4-2由车站结构底板7、中板下侧墙1搭设至除与轨顶风道对应位置中板2-1底面及轨顶风道底板3-2下表面和轨顶风道竖墙3-1外表面。如图3所示,通过在除与轨顶风道对应位置中板2-1、中板2两侧轨顶风道3与车站结构底板7中板2下侧墙1间搭设横向支架4-1和立向支架4-2,使除与轨顶风道对应位置中板2-1和中板2两侧轨顶风道3的底面和轨顶风道竖墙3-1面一体施工,此时轨顶风道位置中板2尚未施工,轨顶风道竖墙3-1施工作业空间大,在满足轨顶风道竖墙3-1高度和厚度的情况下,可以对
7
CN 109137977 A
说 明 书
5/6页
轨顶风道竖墙3-1进行细致施工,保证轨顶风道竖墙3-1的施工质量,同时避免了轨顶风道竖墙3-1采用后期施工方式时带来的施工缝隙。[0039]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步骤c中,所述轨顶风道位置中板支架4-3通过支架钢筋4-3-1搭设在轨顶风道底板模板3-2-1上,所述支架钢筋4-3-1包括焊接固定的水平钢筋部分4-3-1-1和竖直钢筋部分4-3-1-2,所述竖直钢筋部分4-3-1-2安装在轨顶风道底板的混凝土垫块4-3-3上并与轨顶风道底板钢筋3-2-2焊接固定,竖直钢筋部分4-3-1-2安装混凝土垫块上,可以增加钢筋与轨顶风道底板接触面积,所述水平钢筋部分4-3-1-1高于设计混凝土板面标高H,所述水平钢筋部分4-3-1-1托起轨顶风道位置中板支架4-3。如图6所示,支架钢筋4-3-1焊接在轨顶风道底板模板上,保证了支架钢筋4-3-1竖向受力情况下的结构稳定;由于水平钢筋部分4-3-1-1高于设计混凝土板面标高H,可避免混凝土浇注时将混凝土浇注到钢轨顶风道位置中板支架4-3上,因而减小了后期轨顶风道位置中板支架4-3拆除的难度。优选的,所述轨顶风道位置中板支架4-3可采用不锈钢制成。[004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水平钢筋部分4-3-1-1高于设计混凝土板面标高H为5cm,所述水平钢筋部分4-3-1-1长度10cm,所述竖直钢筋部分4-3-1-2采用32mm钢筋。水平钢筋部分4-3-1-1高于设计混凝土板面标高H为5cm,所述水平钢筋部分4-3-1-1长度10cm,避免了混凝土浇注时将混凝土浇注到中板支架4-3上,减小了后期中板支架4-3拆除的难度;所述支架钢筋4-3-1采用直径32mm钢筋,为中板支架4-3提供足够的支撑强度和支撑稳定性,可承受施工时由轨顶风道位置中板底板模板2-2-1传到轨顶风道位置中板支架4-3的不同施工荷载。
[0041]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步骤e中,所述步骤e中,首先,浇注轨顶风道底板3-2混凝土时,由轨顶风道底板3-2板面一端向另一端连续浇筑,浇注至轨顶风道底板3-2板面高度;其次,浇注中板纵梁及中板底板时,从与轨顶风道底板浇注开始端的中板2对应端面开始,同时从该端中板纵梁中间位置向两侧、向轨顶风道底板3-2浇注结束端的中板2对应端面浇注中板2底板,轨顶风道竖墙3-1随中板2底板浇注同时浇注完成,其中,中板混凝土浇注至轨顶风道竖墙3-1位置时,轨顶风道底板混凝土为初凝前0.5~1h状态,即满足脚踩混凝土面能下陷形成脚印,提脚混凝土不再流动时再进行轨顶风道竖墙3-1浇注,轨顶风道底板混凝土初凝前对轨顶风道底板板面人工收面处理。如图9所示。混凝土浇注时先浇注轨顶风道底板,待轨顶风道底板3-2板面混凝土初凝前0.5~1h,脚踩混凝土面能下陷形成脚印,提脚混凝土不再流动时再浇注中板和轨顶风道竖墙3-1,保证了在浇注轨顶风道竖墙3-1时,轨顶风道底板3-2混凝土无法产生流动,轨顶风道底板3-2混凝土和轨顶风道竖墙3-1混凝土间的有效结合;按浇注先后顺序将轨顶风道竖墙3-1与中板一次浇注完成,避免了轨顶风道竖墙采用后期施工方式时带来的施工缝隙,提高了轨顶风道竖墙的施工质量。[0042]本发明工作原理:中板施工时,将中板分为除与轨顶风道对应位置中板2-1与轨顶风道位置中板两部分进行施工,先将轨顶风道竖墙外模板3-1-1与除与轨顶风道对应位置中板2-1和轨顶风道底板模板3-2-1同时施工,轨顶风道竖墙钢筋3-1-2与轨顶风道底板钢筋3-2-2同时制安,此时轨顶风道位置中板尚未施工,轨顶风道竖墙3-1施工作业空间大,在满足轨顶风道竖墙3-1高度和厚度的情况下,可以对轨顶风道竖墙3-1进行细致施工,保证轨顶风道竖墙3-1后期的浇注质量;对轨顶风道位置中板进行施工时,先进行除与轨顶风道对应位置中板2-1钢筋和轨顶风道底板模板3-2-1钢筋施工,再进行轨顶风道位置中板底板
8
CN 109137977 A
说 明 书
6/6页
模板2-1-1钢筋,施工载荷通过轨顶风道位置中板底板模板2-2-1传到轨顶风道位置中板支架4-3,轨顶风道底板3-2可为轨顶风道位置中板支架4-3提供足够的支撑力,保证了轨顶风道位置中板2的施工质量;混凝土浇注时按浇注先后顺序将轨顶风道竖墙3-1与中板一次浇注完成,避免了轨顶风道竖墙3-1采用后期施工方式时带来的施工缝隙,轨顶风道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体承重能力强,提高了轨顶风道竖墙3-1的施工质量。[0043]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9
CN 109137977 A
说 明 书 附 图
1/4页
图1
图2
10
CN 109137977 A
说 明 书 附 图
2/4页
图3
图4
图5
11
CN 109137977 A
说 明 书 附 图
3/4页
图6
图7
12
CN 109137977 A
说 明 书 附 图
4/4页
图8
图9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