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尚佳旅游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一历史必修一材料题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材料题】

1.(2017·海南高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全面抗战爆发后,毛泽东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的建国主张。他指出:共产党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达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阶段。共产党有自己的党纲与政纲,其党纲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这是与三民主义有区别的。但是,“共产主义是在革命发展的将来阶段实行的,共产主义者在现在阶段并不梦想实行共产主义,而是要实行历史规定的民族革命主义和民主革命主义\"。因此,在现阶段共产主义与三民主义“是基本上没有冲突的”,“现在的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恢复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据以定出一定的政纲和政策,并真正而不二心地、切实而不敷衍地、迅速而不推延地实行起来”.他呼吁国民党“放弃个人和小集团的私见,改变过去的老一套,立即实行符合于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彻底地与民更始”。 ——据《毛泽东选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毛泽东提出依据新三民主义建国主张的历史背景。

全面抗战爆发,民族危机严重;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中国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三民主义有歧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毛泽东依据新三民主义提出的建国主张.

丰富和发展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指出了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党纲的异同,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影响;有利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形成。 2.(2016·浙江高考)决定社会走向,影响发展进程的,是历史的合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的中国,几乎每年都有重大事情发生。学者金冲及独具慧眼从1947年入手,写成《转折年代》。

该著作以近乎白描的手法再现了1947年的中国社会面貌:

有一份杂志刊载了一幅中美贸易的漫画,画的是长嘴鹤在一只长颈瓶里喝水,对蹲在旁边的猫说:我们是平等的,都可以自由地在这瓶里喝水;

1月至8月.天津歇业工厂竟达132家,尚未宣告歇业的厂家,也多坐待油尽灯干。上海最大的纺织厂申新各厂开工纱机,尚不足抗战前1936年57万锭之数; 晋西北山地农民许多穷困及破产,虽然有些地方农民已分得若干山地,但非常零碎,没有系统、普遍和彻底。目前的任务就是要有计划的去组织这样一个群众运动,并正确地把这个运动领导到底.

-—摘编自《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

材料二 1947年12月,毛泽东饱含激情地说:“人民解放军的主力已经打到国民党统治区域里去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学者陈旭麓认为,毛泽东的话“富有历史感地把新民主主义的胜利,看成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但它的事业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

—-摘自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二,列举并说明1947年中国共产党在经济、军事上所采取的重要举措及其意义. 经济:解放区进行土改;一亿多农民分到土地,极大激发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军事: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2)材料二所说的“在北伐战争中得到了延伸,在解放战争中得到了最后的胜利”的“辛亥革命事业”指的是什么?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何种方式实现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并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事业:反帝反封建.说明:以无产阶级的领导取代资产阶级的领导,提出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组建统一战线,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联系材料与所学,请您用一句话概括近代以来中国革命的经验。

经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道路,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 ※3.(2015·福建高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自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 (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一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

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正处于不利阶段;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

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进行不断接触。 ——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关键问题:台湾问题.转折点: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

历史必修一材料题1

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

反应: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重大改变: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材料四 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的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

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 -—摘自《周恩来政论选》

(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解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

日本:甲午战争及30年代的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中国:甲午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铭记历史,开创未来. ※4.(2013·江苏高考)

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见右侧示意图)

北伐战争前夕中国政治形势示意图(1926年)

材料二 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 ——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当时中国所处的政治状况。为了深入地推进革命,国共两党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斗争?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状况:军阀割据;国民党在南方建立革命根据地。斗争:国共联合发动北伐战争.结局:动摇了北洋军阀统治;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失败。

(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材料二提及“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错误估计:日本认为国民革命失败导致内战纷争,忽视中国再次的凝聚团结;日本认为军事上强于中国,忽视中国人民的斗志.主要表现: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结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政府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共产党领导敌后抗日,战略上相互配合。

(3)书信往往带有浓厚的亲情、乡情,反映写信者的诚挚愿望。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政治愿望。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政治愿望:国共再度合作,实现民族的复兴。积极因素:两岸同胞的民族感情;国共合作的历史传统;海峡两岸交流日趋频繁(或“九二共识”等)。

※5.(2013·全国高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被合称为“金砖国家\"(BRICS)。 材料二:

1950年,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其相关协定,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从“互视为友好国家\"发展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1996年确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年,中俄两国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永做好邻居、好伙伴、好朋友的意愿和决心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摘编自世界知识出版社编《国际条约集》等 (1)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与苏联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目的。

历史必修一材料题2

维护国家独立于安全,巩固新生政权;维护和平;落实“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争取苏联援助,以恢复国民经济,实现国家工业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90年代中俄关系不断发展的背景。

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中国改革开放,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调整外交战略;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俄罗斯国际地位下降,美国成为惟一超级大国;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

6.(2015·山东高考)史学研究方法影响人们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和评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的优越地位在十八世纪归功于优越的政治制度……在十九世纪初期则几乎完全归功于机械技术。在1740年,“效法英国\"一词已经成为人们的口头禅,而到1830年,英国已成为“工业欧洲的老师\"……

-—C。W。克劳利《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九卷

材料二 《世界近代史》和《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摘目 第一编 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 第一编 1500年以前诸孤立地区的世界 第一章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二编 新兴西方的世界, 1500—1763年 第二章 十七、十八世纪欧洲大陆主要国家 第三编 西方据优势地位时的世界,1763—1914年 第三章 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各国独立战争 (一)优势的基础 第四章 法国大革命 第十章 科学革命 第五章 法兰西第一帝国 维也纳会议 第十一章 工业革命 第二编 进入工业资本主义时代 第十二章 政治革命 第三编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一、政治革命的格局 …… 二、英国革命 —-摘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三、启蒙运动 2011年版) 四、美国革命 五、法国革命 ……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英国对于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贡献。(6分) 贡献: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政治上的示范;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了经济上的典范.

(2)据材料二,指出两本著作对英国革命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有何不同认识.(4分)

不同:前者强调英国革命的开创性,把它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后者也承认英国革命的重要性,但只把它作为政治革命的一部分.

历史必修一材料题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