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历史论文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课序号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期末论文

题目:

历史人物之晚清重臣李鸿章

姓 名 学 号 年级专业 指导教师

年6月1号

历史人物之晚清重臣李鸿章

摘要: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在近代史上有一个人物不得不说,他就是李鸿章。他在历史上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人物,有人说他是民族罪人,有人说他百年难遇之人才。他的功过也难以一概而论。梁启超早就指出:“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乎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读中国近世史者势不得不提李鸿章。”

关键字:李鸿章 晚清重臣 不平等条约 洋务运动 外交 军事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李鸿章的生平,简单了解一下他。李鸿章(1823-1901),世人多尊称李中堂,本名章桐,安徽合肥人。1872年,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务大臣 。自此,李鸿章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达25年,参与了清政府有关内政、外交、经济、军事等一系列重大举措,成为清廷倚作畿疆门户、恃若长城的股肱重臣。身后被慈禧太后称赞为“再造玄黄”之人。清朝追赠其为太傅、晋一等肃毅侯、谥文忠,清代汉族官员京师建祠仅此一人[1]。

李鸿章曾概括自己的一生是\"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

少年科举,李鸿章小时候,并不用功读书。父亲骂过揍过,都是“西望长安——不见家(佳)”。 直到有一天他明白不努力就没有好日子,于是废寝忘食,刻苦攻读,到十八岁,他考取了秀才。二十四岁即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考上了进士。

“从来御侮之道,必战而后能守,能守而后能和”

壮年戎马,咸丰三年(1853年)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1860年,统带淮扬水师,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治元年(1862年),自成一军,称为淮军,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李鸿章到上海后,同外国雇佣军出犯太平军。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被誉为“中兴名臣”。

“办天下大事,贵实心,尤贵虚心”

中年封疆,李鸿章后来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官封文华殿大学士,一等肃毅伯。兵权在握,成为“坐镇北洋,遥执朝政”,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重臣。

“实心实力,廉政为本,精核为用”

晚年洋务,在此期间,李鸿章从事了大量的活动,不难看出其中很多活动都是关于军事的,由此可以看出李鸿章强国的强烈愿望。他希望通过自己一系列的努力来使国家富强,免受外族侵略。李鸿章曾经发过这样一段议论:“我辈若不破群议而为之,并世而生,后我而起者岂复有此识力?”这句话体现出了李鸿章作为一个改革者所具有的风骨了。

“凡论事,只论是非,不能顾毁誉厉害”

李鸿章给人印象比较深刻的可能就是他签订了很多的不平等条约,李鸿章作为清

政府代表与列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有:1871年8月《中日修好条约》;1876年9月中英《烟台条约》;1884年5月中法《会议简明条款》;1885年4月中日《天津条约》,同年6月《中

法新约》;1895年4月中日《马关条约》,同年11月中日《辽南条约》;1896年3月,中德《胶澳租借条约》,同年6月《中俄密约》;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条约》;1901年9月八国联军《辛丑条约》等[2],由此看,李鸿章似乎真的是十恶不赦,是不是李鸿章不签这些条约,这些条约就不存在了,不会被签定了呢?李鸿章虽为重臣,代表天国进行谈判,然而最后定夺还是由君主说了算,然而骂名是他李鸿章背负无疑了。不可否认,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外国列强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人们对他非议是可以理解的,但义愤毕竟不能代替科学的历史分析。如果没有李鸿章,清朝可能损失更多权力,流失更多财力。李鸿章是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中国的外交事业,他在外交上的努力我们应该铭记。

总的来说,对于他的功绩我们铭记在心,对于他的失败我们引以为戒。当人们说李鸿章是卖国贼的时候,我们仔细想一想,“弱国无外交”,在当时那种请况下,李鸿章夹在封建主义和帝国列强之间,他需要在当时的统治者和帝国列强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使统治者满意,又要使帝国列强满意,对于一个晚清的重臣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权力所在,军务,商务消息岂能有别国操之”

提到李鸿章不能不提的就是他参与的洋务运动,早在一八六四年,李鸿章就指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用其人。”在中日战争以前,李鸿章呕心沥血,专办洋务:同治四年八月设江南机器制造局于上海,同治十一年十一月设轮船招商局,同治九年十月设机器局于天津,同治十一年五月请开煤铁矿,光绪六年七月设水师学堂于天津, 光绪七年四月设开平矿务商局,光绪八年四月设商办织布局于上海,光绪十一年五月设武备堂于天津,光绪十四年北洋海军成军,等等。

[3]

随着近代军事工业的兴起,李鸿章等人又逐步意识到“自强”与“求富”的连带关系。

他逐渐感到只靠“船坚炮利”,还达不到“强”的目的,“必先富而后能强”,民用企业的出现,对当时的中国社会来说是值得庆幸的。这些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商品的输入和外国资本的扩张。我国的纺织、开矿等工业,直到甲午战前未被外国侵略者染指,李鸿章是有一份功劳的。在19世纪末期,他不但在旧的封建海军基础上提出了近代海防理念,还在中国建立了第一支近代化海军。其中北洋水师是清政府的海军主力,拥有舰艇20多艘,这支舰队一直归李鸿章管辖[4]。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懂得物理、化学、电学、测量、地图绘制、机器与轮船制造及军事科学的新型技术人才。

虽然这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伴随着中日甲午战争失败而宣告失败,但洋务运动的队总过近代史的意义却不容忽视。在中国这个充满专制和封建压力的国度中从事改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不可以不说是一个创举。

纵观李鸿章一生,可圈可点处众多,但是在皇权体制下,没有实现其抱负,这是民族和个人的悲哀。李鸿章对自己作为尝作出总结:“一生秋风糊裱匠”。 梁启超对李鸿章评价: 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

“水浅而舟大也”

在为官方面,李鸿章信奉:为官既要做事,又要自保。故在他任职期间,他既敢于任事、开创新事业,又精于自保,擅长经营自己的势力、维护自己的权益;至于外交,可以说是李鸿章权倾一时重要原因,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他也因此留下骂名;说起洋务运动,这可以算作是李鸿章任职期间做过的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事,因为这次运动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发展、思想的解放,可以说是我国近代史开端的催化剂。

不平等条约的签定与洋务运动是李鸿章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两件事,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的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因此,国人在对他咒骂痛斥之时,确实“不可不深自反也”,确实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 如果说,李鸿章一生的主要行迹仅仅局限于对内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和对外签订不平等条约,那么,他理所应当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问题是,他一生有三十多年时间从事于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洋务运动,而且他还是这一运动的创始人、组织者和领导者。列宁指出:判断历史的功绩,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只要我们尊重历史事实,就不能不承认李鸿章 “提供了”不少“新的东西”。因而,对这样一个表现复杂的人物,是不能轻易加以全面否定的。

综上所述,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查询相关的资料,我了解了有关李鸿章的事情,对于李鸿章的一生,我们难以做出准确的论断,他有功有过,但是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客观的评价他,生于当时的年代是他的悲凉,有所作为是他的能力,纵然做了许多让后人唾弃的事,但是这是他的无奈,在当时的背景条件下他只能选择这么做,我们不能只去批判他的过错而对他的功绩视而不见,这是不公平,不客观的。总之,对于李鸿章毁誉参半的一生怎么看待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见解,从我的角度来看,我是敬佩他的,就用李鸿章的临终诗作为结尾吧,算是对他的总结: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5]

参考资料:

[1] 百度网,http://baike.baidu.com/view/21591.htm,2012-05-03

[2] 百度网,http://wenku.baidu.com/view/aafd11126c175f0e7cd13776.html,

2011-10-02

[3] 沙健孙,马敏,张建国等著, 《中国近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6月第四版,47-48页

[4] 百度网,http://baike.baidu.com/view/21591.htm,2012-05-03

[5] 百度网,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215184.html , 2006-06-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