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中书侍郎„„同时典选 典:主持 .B.湜等遂下狱推究,竟贬黜之 竟:最终 .C.诸御史惮昭泰刚愎 惮:害怕 .D.尚隐寻转兵部侍郎,再迁河南尹 迁:贬官 .
5.D(迁:调动官职)
6.下列句子中,全都说表现李尚隐“刚直”的一组是 ①时姚珽为同州刺史,甚礼之
②尚隐与同列御史李怀让于殿廷劾之 ③岂可使良善陷枉刑而不为申明哉 ④尚隐坐不能觉察所部,左迁桂州都督 ⑤尚隐按之,无所容贷
⑥尚隐三为宪官,辄去朝廷之所恶者
A.①③⑤ B.②③⑥ C. ① ④ ⑥ D.②④⑤ 6.B(排除①④即可)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尚隐与李怀让在朝廷尚弹劾崔湜、郑愔,使他们受到贬黜,但也因此得罪对方,后来他们官复原位,李尚隐和李怀让受到报复。
B.冯昭泰诬奏李师等人是妖逆,而各位御史又害怕他不敢去查办核实此案,李尚隐便越级请求前往,昭雪了李师等人的冤情,并奏请赦免了他们。
C.李尚隐为官清廉,离职时有人以钱财相送,被他坚决拒绝。他认为自己生性如此,并非着意慎守“四知”的信念。
D.李尚隐三次担任宪管,一生查处了包括冯昭示泰、王旭、陈思问等在内的多个贪赃官吏,为朝廷除害,受到当时人们的称赞。
7.D(说冯昭泰贪赃被李尚隐查处在文中无据)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无所容贷,获其奸赃钜万,旭遂得罪(3分)
译文: ▲ (2)又详练故事,近年制敕,皆暗记之,所在称为良吏。(4分)
译文: ▲ (3)帝使谓之曰;“知卿公忠,然国法须尔。”(3分)
译文: ▲ 8.(1)(李尚隐)一点也不包庇宽恕,查获王旭的赃物非常多,王旭于是被治罪。
(2)(李尚隐)又精通典章,近年来皇帝的诏书,都暗暗记在心里,无论到哪里都被称为好官。
(3)皇帝派人对他说:“我知道你公直忠诚,然而按照国法必须这样做。”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中书侍郎„„同时典选 典:主持 .B.湜等遂下狱推究,竟贬黜之 竟:最终 .
C.诸御史惮昭泰刚愎 惮:害怕 .D.尚隐寻转兵部侍郎,再迁河南尹 迁:贬官 .
5.D(迁:调动官职)
6.下列句子中,全都说表现李尚隐“刚直”的一组是 ①时姚珽为同州刺史,甚礼之
②尚隐与同列御史李怀让于殿廷劾之 ③岂可使良善陷枉刑而不为申明哉 ④尚隐坐不能觉察所部,左迁桂州都督 ⑤尚隐按之,无所容贷
⑥尚隐三为宪官,辄去朝廷之所恶者
A.①③⑤ B.②③⑥ C. ① ④ ⑥ D.②④⑤ 6.B(排除①④即可)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尚隐与李怀让在朝廷尚弹劾崔湜、郑愔,使他们受到贬黜,但也因此得罪对方,后来他们官复原位,李尚隐和李怀让受到报复。
B.冯昭泰诬奏李师等人是妖逆,而各位御史又害怕他不敢去查办核实此案,李尚隐便越级请求前往,昭雪了李师等人的冤情,并奏请赦免了他们。
C.李尚隐为官清廉,离职时有人以钱财相送,被他坚决拒绝。他认为自己生性如此,并非着意慎守“四知”的信念。
D.李尚隐三次担任宪管,一生查处了包括冯昭示泰、王旭、陈思问等在内的多个贪赃官吏,为朝廷除害,受到当时人们的称赞。
7.D(说冯昭泰贪赃被李尚隐查处在文中无据)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无所容贷,获其奸赃钜万,旭遂得罪(3分)
译文: ▲ (2)又详练故事,近年制敕,皆暗记之,所在称为良吏。(4分)
译文: ▲ (3)帝使谓之曰;“知卿公忠,然国法须尔。”(3分)
译文: ▲ 8.(1)(李尚隐)一点也不包庇宽恕,查获王旭的赃物非常多,王旭于是被治罪。
(2)(李尚隐)又精通典章,近年来皇帝的诏书,都暗暗记在心里,无论到哪里都被称为好官。
(3)皇帝派人对他说:“我知道你公直忠诚,然而按照国法必须这样做。”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中书侍郎„„同时典选 典:主持 .B.湜等遂下狱推究,竟贬黜之 竟:最终 .C.诸御史惮昭泰刚愎 惮:害怕 .D.尚隐寻转兵部侍郎,再迁河南尹 迁:贬官 .5.D(迁:调动官职)
6.下列句子中,全都说表现李尚隐“刚直”的一组是 ①时姚珽为同州刺史,甚礼之
②尚隐与同列御史李怀让于殿廷劾之 ③岂可使良善陷枉刑而不为申明哉
④尚隐坐不能觉察所部,左迁桂州都督 ⑤尚隐按之,无所容贷
⑥尚隐三为宪官,辄去朝廷之所恶者
A.①③⑤ B.②③⑥ C. ① ④ ⑥ D.②④⑤ 6.B(排除①④即可)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尚隐与李怀让在朝廷尚弹劾崔湜、郑愔,使他们受到贬黜,但也因此得罪对方,后来他们官复原位,李尚隐和李怀让受到报复。
B.冯昭泰诬奏李师等人是妖逆,而各位御史又害怕他不敢去查办核实此案,李尚隐便越级请求前往,昭雪了李师等人的冤情,并奏请赦免了他们。
C.李尚隐为官清廉,离职时有人以钱财相送,被他坚决拒绝。他认为自己生性如此,并非着意慎守“四知”的信念。
D.李尚隐三次担任宪管,一生查处了包括冯昭示泰、王旭、陈思问等在内的多个贪赃官吏,为朝廷除害,受到当时人们的称赞。
7.D(说冯昭泰贪赃被李尚隐查处在文中无据)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无所容贷,获其奸赃钜万,旭遂得罪(3分)
译文: ▲ (2)又详练故事,近年制敕,皆暗记之,所在称为良吏。(4分)
译文: ▲ (3)帝使谓之曰;“知卿公忠,然国法须尔。”(3分)
译文: ▲ 8.(1)(李尚隐)一点也不包庇宽恕,查获王旭的赃物非常多,王旭于是被治罪。
(2)(李尚隐)又精通典章,近年来皇帝的诏书,都暗暗记在心里,无论到哪里都被称为好官。
(3)皇帝派人对他说:“我知道你公直忠诚,然而按照国法必须这样做。”
满江红 刘克庄
1⑴上阕“磨盾鼻,一挥千纸,龙蛇犹湿”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⑵上阕“铁马晓嘶营壁冷,楼船夜渡风涛急”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战争场面?(3分)
⑶这首词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夸张、比喻(1分)。传神地显示了草拟文书时笔走龙蛇、倚马可待的超人才气和踌躇满志的精神状态(2分)。(修辞手法(夸张、比喻、借代),
答对其中一种得1分;答对其中两种得2分;多答不扣分。扣住“比喻”、“借代”或“夸张”手法分析作用且表述准确,则再得2分。)
(2)天刚黎明,寒气侵人,披着铁甲的战马已嘶鸣起来,奔赴战场;黑夜里,狂风呼啸,怒涛翻滚,高大的战船正在抢渡(2分)。这两句生动地描绘出两军交战的惊心动魄的场面(1分)。(语句通顺,描述基本准确,一句1分;采用分总或总分结构均可;生硬翻译,则此处的2分不可赋予。概括,意对即可,1分;若概括不准确,此处的1分,不可赋予。)
(3)上阕,以李广自况,表达了虽有战功却不获封赏的怨愤之情(2分);下阕,通过叙写温书、课子、懒得整理旧时诗文疏奏等貌似闲散的生活,表达了英雄失路、壮怀难伸的隐痛和酸苦(2分)。(感情,3分;答出其中(①虽有战功却不获封赏的怨愤之情,②英雄失路、壮怀难伸的隐痛和酸苦)一种,得2......分;两种,得3分;意对即可。若联系诗句作答,则再得1分。)
麻鞋之歌
11.①引出下文,为下文对清水、清水生长的麻的赞美作铺垫;②扣合标题;③首尾呼应;④使文章更富有文化气息、韵律之美。(4分。一点1分)
12.①千变万化的图案体现着美学情趣;②沉浸着手艺的光芒,注解着农业文明;③样式各有寓意,隐含着传统文化。(4分。每点2分,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得4分)
13.(1)文中老人是一个憨厚(本分、木讷)、羞涩(质朴)、钟爱麻鞋制作手艺(手艺精巧)的西北农民形象。(4分。前两点各1分,第三点为2分) (2)①具体而形象地阐述麻鞋“沉浸着手艺的光芒,是农业文明的一则注脚”;②为下文对麻鞋、手艺的尊重的议论和抒情做铺垫。(2分。每点1分)
14.①对清水这片土地的歌颂;②对麻的尊重;③对穿麻鞋、做麻鞋的清水人的歌颂;④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尊重;⑤对传统农业文明的尊重与留恋。(6分。前三点每点1分,后两点每点2分,满分6分)
。。。。。。。。。。
15.统观这篇访谈,采访者林思浩所提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方面?(6分)
答:①写作目的;②写作与生活的关系;③全书的编排特点。(6分。每点2分)(三点全答对但超出三点扣1分,注意提醒学生“归纳”要有分点意识,但点不可太碎。意思对即可。)
16.《城门开》一书开始三篇为什么写光和影、味道和声音这些细微之物?(6分) 答:①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是非常可怕的;②个人的可感性细节构成历史的质感;③让感官充满开放,甚至强化放大(或唤醒各种感官)。(6分。每点2分)
17.《城门开》这本书的写作和编排有哪些特点?(6分)
答:写作:①借写北京记忆反思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迷失;②用人事来折射城市的变迁;③注重细节。(4分。每点2分,答对两点即可)编排:④每篇独立又相互呼应。(2分)(意思对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