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让语文课“美”起来

来源:尚佳旅游分享网
让语文课“美”起来

(云南省宾川县第一完全中学 语文教研组 苏飞艳 大理 671605)

内容摘要:

关键词:语文课 美

语文教学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需要情感的交流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知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语文课堂的最高赞美应当是:“就像一首诗!”就是以深厚的生活和精妙的阅读为基础,创造出诗意美,这是我们语文课堂不懈的美学追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的事物人人喜爱,个个乐于接受。语文教学要用“美”吸引学生,其宗旨就是在教学中实施美育。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的美化。

什么是美育?就是用美来育美,用美好事物来陶冶培育美的人才。语文学科和美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文质兼美”的语文教科书展现了一个璀璨夺目的“美的世界”:崇高理想境界的美,爱国主义精神的美,艺术形象的美,文章结构的美,风格情调的美, 语言形式的美,等等,异彩纷呈,美不胜收。

美育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从孔夫子到蔡元培有一座丰富的美学思想的宝库。孔子在我国首先提出“诗教”的主张,他搜集编纂《诗经》305篇,指出诗歌具有“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作用,强调“温柔敦厚,《诗》教也”。他认为通过诗歌教育的熏陶感染,能够培养人“温柔敦厚”的感情。因此他要求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学诗,无以言”。近代蔡元培也提倡美育,他第一个给美育下了定义:

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我国的语文教育,历来主张文道合一,要求学习者读书做人。“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通过后天的“习染”,修身养志。孔子“克己”,孟子“善养浩然之气”,屈原注重“内美”,司马迁讲“忍性”,诸葛亮“俭以养德,静以修身”,等等,他们莫不是通过读书学习,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从而实现自我价值。

语文课要用“美”吸引学生,让学生在美中受到感染、学到知识,具体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指导学生“美读”,体现美育的直觉性。

美需要情感为中介,教学需要情感为纽带,这种纽带应首先由教师抛向学生。上课铃声一响,40分钟的课堂教学这一系统就处于相对封闭的状态,这里的“生

1

态环境”如何,直接影响到对学生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课堂教学的直接效果。课堂教学并非只有三尺讲台,而是几十平米的大教室,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全情投入,使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流程中,都能跳进“最近发展区”采撷果实,这就需要建立课堂教学的宽松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生态环境”中展现身手,都可以在紧张而又宽松、兴奋而又和谐的学习过程中时时撞出智慧创见的火花。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极其动情地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创造出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在这种生动活跃的教学气氛中,教学课题不再是抽象的条文,而成为一种被学生热爱的对象,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而声情并茂的朗读是创设这种“积极活跃的状态”的有效的手段之一。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它更具有浓郁的感情色彩,诗词文章,皆是有情之物,“一切景语皆情语”,“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在语文教学中,师生间必须交流对作品的评价,才能达到情感的融合。要想有效地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必须借助朗读体味,揣摩其内在意蕴,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人事景物,所倾吐的情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达到先声夺人、以情感人的效果。

“美读”时,要用普通话,读音要抑扬顿挫,语调要有变化,随着文章的感情起伏跌宕,如此朗读,自然会领受文章的美感。

第二、引导学生“遵路”,突出美育的形象性。教学中,引导学生遵循文章的思路,认识文章中的艺术形象、景物形象以及记叙文中的真人真事形象,运用形象感染学生。

第三、带领学生“入境”,抓住美育的情感性。美感美感,情感是关键。因此,教学中要把学生带入文章特定的情景中,让学生置身其境,如扪其形,如闻其声,如嗅其味,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产生对审美对象的肯定或否定的审美态度和审美评价,“象喜亦喜,象忧亦忧”,在心理上产生感受,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和共鸣,在性情上得到陶冶。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心灵日臻“净化”,摒弃假、恶、丑,趋于真、善、美。

第四、指点学生“悟神”,强调美育的愉悦性。语文教学中,教师“指一点门径”、“给一点暗示”,让学生自力品文,“自求得之”,“随时发现一些晶莹的宝石”,得到美的欣赏,充实自己的体验,让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高更深的方向发展,“从

2

心里头说一个‘好’字一个‘美’字来,不至于跟着别人‘说长道短’”。审美的愉悦性能够增加语文教学的吸引力,因此要充分运用这一特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五、促进学生“发展”,明确美育的功利性。世界上凡是美的事物,对人类总是有益、有利、有用的,这种明显的功利性制约着美育的功利性。因此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同样具有功利性。它要引导学生学习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语言,借鉴前人创造的“美”的经验,“美”的规律,“美”的表现方法等,形成合乎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与此同时,接受文章的情感陶冶,形成学生美的心灵、美的人性。学生在美的熏陶中,读书、作文、做人,学知识、求发展、明人生,全面完成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

第六、教学“相机诱发”,注重美育的渗透性。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必须“相机诱发”,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切实做到:

寓教于乐,使学生在“美”的氛围里,情绪高涨的学习,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寓智于美,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孜孜以求的遨游,美神叫他们顿悟、开窍; 寓德于潜,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教师寓思想教育于课文的学习之中,寓情感陶冶于知识的传授之中,使学生在精神品质、知识、能力、智力等方面得到全面训练和提高。

语文教学为美育开辟了“英雄用武之地”,美育使语文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语文教学能够实施美育,这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特征,美育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和闪光生辉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与情感渗透是不容忽视的,并且应该贯穿到语文教学的始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你将在自己的整个教育生涯中当一名教育者,而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在审美教育的园地里,语文教师应该是一名能工巧匠,他能让学生享受到语文沁人的芳醇;在审美教育的舞台上,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出色导演,他能让学生演绎出百态的人生。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