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评课的内容是周明兰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上册第10课《鲸》《鲸》。是一篇常识性说明文,主要介绍了鲸的形体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文章既展现了一幅幅关于鲸的生动画面,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动物世界的科学之门。周老师的这节课能够准确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抓住课文的重点,确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思路。通过创设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绽放光彩。
我认为这节课的教学有以下特点:
一、轻轻松松创设情境氛围
大家都知道常识性说明文,是语文课文中比较枯燥的题材。可是在周老师的精心设计下,生硬、教条的课堂变得富有生机、情趣。课堂伊始,周老师播放关于鲸的视频,将鲸的形象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在下面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接着周老师利用情景小故事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虾将军究竟对小鲸说了什么?”“小鲸的困惑”学生大胆猜测,学习文本的兴趣调动了起来,后面的学习自然就变被动为主动了。周老师将检测环节巧妙地设计成小组pk赛,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画人物做选择。这些看似轻松的设计实际上让学生融入到老师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学习能力自然也相对提高。
二、清清楚楚领悟说明方法
《鲸》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学习作者用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我们看到老师在引导学生复习回顾课文内容时就总结了常用的说明方法,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在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共同交流的同时,体会到作者通过多种说明方法,准确地描写出鲸的特点,落实了教学重点。在后面的检测环节,老师也能够加强对说明方法的训练。说明文在用词上也是非常准确的,周老师在这节课上对常识性的知识没做深究,而是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体会本文用词准确这一特点上。例如对文中“在很远的古代”、“很长很长”、“渐渐”等词的理解既让学生了解了鲸的有关进化,又让学生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表达的形象。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用词准确这一特点。
三、扎扎实实体现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中倡导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它不仅可以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更有效地进行语言交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周老师在引导学生学完鲸的进化过程之后,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后面的段落。小组学习分工明确,学生汇报形式多样,有个人汇报、集体汇报,有解说汇报,读文汇报,演示汇报等。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四、时时处处渗透拓展训练
在理解完课文内容之后,老师不忘回归课前的小故事中留下的问题,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内容,周老师设计了口语交际情景对话练习。这样的设计不仅仅考查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更是有了很好的训练。再者,在教学中老师不仅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还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怎么写的,并渗透了从读到写,体现了读写结合,例如让学生利用搜集到的资料,结合课文内容,运用适当的说明方法,进行小练笔《鲸的自述》,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巩固了课内知识,而且学会了如何利用好课外资料进行文本练习。再完美的课堂也会留有缺憾。如果我们重新再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们将会在朗读上多下功夫,尤其是指导学生体会鲸的特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